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
【摘要】:安倍德卡尔是近代印度著名的贱民解放运动领导人,印度宪法的制定者。印度独立后,他倡导复兴印度佛教,于1956年率领贱民集体改宗佛教。本文探讨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及其所开展的新佛教运动。安倍德卡尔出身种姓制度下的贱民阶级,曾在英美接受高等教育,他尝试过社会运动、政治斗争、立法斗争的方式,最后采取改信佛教的宗教途径来达成贱民获致自由平等人权的目标,称为“新佛教运动”。他的新佛教旨在为贱民获得一个新的宗教身份,从而获得一个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摆脱受歧视和奴役的命运。安倍德卡尔的思想带有印度从殖民时期结束到独立的时代印记,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在宗教与政治领域的发生,反映了现代化对印度传统社会带来的冲击,是近代印度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缩影,因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他的新佛教思想又是其自身人生和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安倍德卡尔对传统佛教思想进行了现代性重构,其新佛教表现为贱民的佛教、实用主义的佛教、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表明其新佛教蕴含了对印度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吸收。他创造性地发展出佛教在近现代印度的新乘。他的新佛教思想和实践对印度贱民解放及佛教复兴影响巨大,对世界人权运动和宗教现代化也具有深刻意义。 本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探寻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与实践得以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西方殖民对印度的影响、种姓制度和贱民制度的起源与近代发展、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近代印度佛教复兴概况等方面探讨新佛教运动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章从思想层面探寻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产生的渊源。分别考察安倍德卡尔的家庭及教育背景、他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审视、他对印度传统宗教和哲学的继承,以及现代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透析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成因,揭示其内涵的复杂性。第三章论述安倍德卡尔贱民解放的思想和实践。阐述安倍德卡尔对贱民解放的理论构建,比较他与甘地在贱民解放思想方面的分歧,总结安倍德卡尔在理论层面对贱民解放作出的贡献;同时,考察安倍德卡尔领导贱民的进行的社会运动、政党斗争、法律斗争直至宗教革命的实践过程,揭示其贱民解放运动既是思想斗争又是社会实践的实质。第四章探讨安倍德卡尔意识形态的抉择过程。从宗教学角度考察安倍德卡尔的改信轨迹,并梳理安倍德卡尔抛弃印度教而选择佛教的思想理路,进而通过他对于佛教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抉择揭示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吸收。第五章综合论述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从安倍德卡尔的宗教哲学观入手,诠释他的佛教观,并以他的佛教思想的代表著作《佛陀及其教法》为基础剖析他的新佛教思想的基本体系。第六章论述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特征与历史意义。比较新佛教与传统佛教的异同,总结新佛教的特征;从对贱民解放的影响和对印度佛教复兴的影响两个层面讨论新佛教运动的历史价值,并对新佛教运动的未来发展,安倍德卡尔的评价等问题提出见解。 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的形成是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的结果,他以现代宗教理念重新诠释佛法,在印度制造了一个启蒙式的宗教理性批判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安倍德卡尔 新佛教 贱民运动 改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351.5;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1
- 绪论11-23
- 一、选题意义11-13
- 二、研究现状13-19
- 三、研究方法19-20
- 四、研究思路20-21
- 五、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21-23
- 第一章 安倍德卡尔时代的印度社会23-52
- 第一节 西方殖民统治及其后果23-31
- 一、殖民统治的冲击23-25
- 二、英国管理模式对印度的影响25-26
- 三、西方现代思想的激荡26-27
- 四、印度社会内部的回应——社会改革的尝试27-31
- 第二节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31-37
- 一、民族意识的萌发31-32
- 二、艰难独立之路32-35
- 三、多元文化与达利特人政治斗争35-37
- 第三节 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和贱民问题37-48
- 一、种姓制度的形成及特点37-40
- 二、维系种姓制度的思想根据40-41
- 三、近代种姓制度的演变41-43
- 四、安倍德卡尔时代贱民的生存状态43-45
- 五、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贱民种姓马哈尔45-48
- 第四节 近代印度佛教复兴活动48-52
- 一、佛教文物的发现49-50
- 二、佛教组织的建立50-52
- 第二章 安倍德卡尔的思想来源52-83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的生平52-64
- 一、成长过程52-55
- 二、留学美英55-57
- 三、非暴力斗争57-58
- 四、圆桌会议——与甘地的矛盾58-60
- 五、与印度教的决裂60-62
- 六、改信与离世62-64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对西方思想的审视64-72
- 一、民主、平等与印度社会65-70
- 二、信仰与理性70-72
- 第三节 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和思想家的影响72-76
- 一、三位导师——佛陀、卡比尔、普勒73-75
- 二、近代印度思想家——拉纳德、那拉苏75-76
- 第四节 现代佛教思想对安倍德卡尔的影响76-83
- 一、佛教在西方的传播76-78
- 二、佛教在亚洲国家的现代复兴78-79
- 三、达摩波罗的新佛教思想79-83
- 第三章 安倍德卡尔解放贱民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程83-110
- 第一节 对贱民解放的理论构建83-90
- 一、安倍德卡尔的历史观83-85
- 二、对种姓制度起源问题的探究85-87
- 三、对首陀罗和贱民起源问题的重新诠释87-89
- 四、对佛教兴衰原因的探讨89-90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与甘地宗教政治思想的比较90-101
- 一、对贱民问题的实质和解决方式的不同认识91-95
- 二、关于贱民独立的政治、宗教身份的分歧95-98
- 三、对改变信仰的不同态度98-101
- 第三节 安倍德卡尔领导贱民解放的实践101-110
- 一、非暴力抗争101-103
- 二、借助殖民当局力量,改善贱民生存状态103-104
- 三、政党斗争104-107
- 四、宪法斗争107-108
- 五、宗教革命108-110
- 第四章 安倍德卡尔的信仰抉择110-138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改信的宗教学轨迹110-119
- 一、离开印度教110-114
- 二、对印度各种宗教的考察114-117
- 三、拥抱佛教117-119
-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改信佛教119-129
- 一、宗教改革的思想119-120
- 二、改信的本质和含义120-124
- 三、为什么改信佛教124-129
- 第三节 安倍德卡尔对马克思主义和佛教的比较选择129-138
- 一、拒绝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29-131
-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吸收131-138
- 第五章 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体系138-160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的宗教哲学观138-147
- 一、哲学观138-139
- 二、宗教观139-145
- 三、对印度宗教哲学的批判145-147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的佛教观147-153
- 一、对传统佛教的质疑147-148
- 二、对佛教教理的重新诠释148-153
- 第三节 佛教福音书——《佛陀及其教法》153-160
- 一、写作的缘起和过程153-156
- 二、《佛陀及其教法》的内容和主旨156-160
- 第六章 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特征及历史地位160-179
- 第一节 新佛教的特征160-163
- 一、新佛教与传统佛教之不同160-161
- 二、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特征161-163
- 第二节 新佛教运动的历史意义163-169
- 一、安倍德卡尔的改信运动对印度佛教复兴的影响163-166
- 二、改信佛教对贱民解放运动的影响166-169
- 第三节 关于新佛教运动的几个问题169-179
- 一、直到1956年才改信的原因169-170
- 二、后安倍德卡尔时代新佛教运动面临的问题170-172
- 三、对安倍德卡尔的评价问题172-179
- 结语179-185
- 参考文献185-20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00-201
- 后记201-2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明;李曙豪;;论池田大作的佛学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亚明;胡敏燕;;佛教圆融思想的和谐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3 周金萍;;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教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钟书林;;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范晔佛教思想论析[J];理论导刊;2010年05期
5 马静卿;刘松;;浅论佛教思想和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J];网络财富;2010年10期
6 袁仕萍;谢光辉;;道安佛教哲学思想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夏露;苏轼事佛简论[J];江汉论坛;1983年09期
8 罗时进;;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J];学术月刊;1983年05期
9 方立天;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J];佛教文化;1990年02期
10 刘密;;鲁迅对佛教思想的二重选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有;刘修志;;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及佛教与民族的关系——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章继光;;李白与佛教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6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宋鹏飞;;贝卡尔特: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为了绿色中国[A];2011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河上麻由子;;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彬;卡尔扎伊确曾与反政府武装和谈[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王宏彬;驻阿大使曾密电奥巴马,痛批卡尔扎伊[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雅静;飞思卡尔推出多功能32位微控制器[N];中国电子报;2011年
4 布哈德拉库马尔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志廷;卡尔扎伊挣脱美国怀抱[N];世界报;2010年
5 ;卡尔扎伊[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闫亮;卡尔扎伊提名内阁24人中17人遭否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叶飞;艾斯卡尔和他的灰狼乐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CUBN记者 陈文喜;“卡尔丹顿”模式的失利[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9 包国红;卡尔扎伊 阿富汗的新贵[N];华夏时报;2001年
10 凌朔;四方来贺,卡尔扎伊听见的却是压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玲;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傅映兰;佛教善恶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耿晓谕;自然、生态与政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高蒙;图塔与礼佛[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超;曹学Oz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瑞;南宋佛教人物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陈涛;汉译佛典中的佛教微观世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鲁强;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2年
6 周靖娴;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报应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温晓敏;佛教与晚明传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全耀;《洛阳伽蓝记》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玲玲;试论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当代践履[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5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0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