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
发布时间:2017-08-22 12:30
本文关键词: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
【摘要】:要解决禅在近现代中国转型的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梳理近现代禅史的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近现代禅史内容较少,相对于传统禅的形态本身没有过大的创新与过多的突破。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解决“转型”的实质,对于本文问题的处理意义巨大。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便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认识禅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本质上是由于不合逻辑的禅很难被正常的认识步骤所解释而携带着神秘色彩所致。但禅的特殊性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从认识的由广及小的思路出发,,禅还可以被视为宗教的部分、佛教的部分、传统文化的部分乃至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内容。这几种维度一直贯穿在问题的解决之中,考察禅的价值就需要从此入手。建国以来作为宗教的禅在以意识形态泛化的显性因素及其他次要的隐性因素的影响下遭受了一系列冲击,后又走上返正之路;佛教受到了了一些偏见,以禅为主体中国佛教在近代以来被批判为不是佛教;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禅被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东方文化热、传统文化热、禅学热等思想文化热潮。这些不仅考察了禅的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禅提供了良好的视界。在此基础上,问题能被细化为两个分问题:中国近现代禅史的问题,与现代化问题。近现代禅史涉及时间短,内容较简单也较明确,不是创新点所在,不是解决问题的变量而更大程度是一个恒量。而对于禅的现代化问题虽然十分重要,但传统文化界往往忽略了禅,而将大量精力集中到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之上。而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又往往因为禅佛教的研究研究门槛高而只得知难而退。禅的研究是不应被忽视的,无论从哪个维度考察禅,都能发现其转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现状却是对于转型、转化的概念,人们往往是模糊的、不求甚解的,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禅的转型实质就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挑战(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调试和演变。并且维度不同,对禅的定位不同,转型的路向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仅仅视其为宗教、佛教或仅仅视其为传统文化中的非主要成分,都会轻视禅的转型意义,也会不自觉地忽略禅转型的某些途径与方向,这样便不能全面把握转型的形态与过程。而在以上评估过禅的价值与禅转型的价值之后,就需要借鉴传统展开转型问题。我们应当借鉴传统的方法,注意吸收传统的禅、佛教、宗教、传统文化的研究法的精华。我们应当吸收传统研究的成果,清醒地把握对禅转型问题研究的水平,找到研究的潜力与空间。我们应当了解传统带给了近现代禅以怎样的负担与动力,而这种广泛意义上的传统包括佛教本身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及传统之外的近现代中国本身为禅佛教所造成的影响。而所有这些都证明了转型的必要。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禅自身的传统也是禅转型时所无法摆脱的,任何转型也都需结合具体状况批判地继承,禅其实在近现代就面临着风光不再的衰败。总之,禅转型应当是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包含了禅宗在近现代的振作作为转型的基础、胡适的禅研究表现禅摆脱神秘面纱走向学术研究化、禅与人间佛教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证明禅的人间化趋向、居士禅的兴起又彰显了居士佛教发展的路向以及禅净合流的趋势客观上也是禅的一种转型与适应。至于禅的世界化、全球化趋势,在近现代中国并不明显,而似乎日本禅僧功劳更大,也只能做简单的论述。综上,禅的转型很必要,而各种力量也应投入禅转型的努力之中。实现禅的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也是禅佛教发展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禅 近现代中国 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论12-22
- 一、 选题由来12-13
- (一) 选题来源12
- (二) 选题原因12-13
- (三) 选题简介13
- 二、 选题论证13-14
- (一) 理论意义13-14
- (二) 学术价值14
- (三) 现实作用14
- 三、 学术史综述14-18
- (一) 按成果形式分门别类述评15-17
- (二) 按成果内容分门别类地述评17
- (三) 述评推导要点17-18
- 四、 学术要点18-19
- (一) 选题切入点18
- (二) 新学理视点18
- (三) 学术考量重点18
- (四) 学术辨析焦点18-19
- (五) 学术探讨难点19
- (六) 学术创新点19
- 五、 相关界定19-22
- (一) 时间19
- (二) 空间19
- (三) 内容19-22
- 第一章 禅所承受之轻:多视角下选题的意义22-61
- 第一节 宗教的功能:“宗教鸦片论”、“宗教文化论”到“宗教社会论”23-48
- 一、 “宗教鸦片论”:建国后人们对宗教的看法24-39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宗教的种种看法39-48
- 第二节 “什么是佛教”或“什么不是佛教”:佛教的种种罪48-55
- 一、 普通人对佛教的冷嘲热讽48-51
- 二、 知识界对佛教的批判51-54
- 三、 总结:佛教是否是封建文化54-55
- 第三节 禅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价值55-60
- 一、 禅: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55-56
- 二、 东方文明精萃的价值56-58
- 三、 西方文化、西化、现代转型与东方文明58-60
- 第四节 小结:对现实中的禅之综述60-61
- 第二章 禅:从传统到现代61-108
- 第一节 现代、现代化、转型或转化62-68
- 一、 现代化与现代62-64
- 二、 转型与转化64-66
- 三、 现代化或转型问题研究的必要性66-68
- 第二节 禅的定位68-91
- 一、 传统文化与禅68-76
- 二、 对禅定位的种种思考76-88
- 三、 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88-91
- 第三节 界定相关问题91-100
- 一、 什么是禅92-96
- 二、 界定中的烟幕弹96-100
- 第四节 小结:找寻意义的摸索100-108
- 第三章 禅与传统108-151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上的传统108-116
- 一、 禅的传统文化研究视角之研究方法108-109
- 二、 禅的宗教视角之研究方法109-111
- 三、 禅的佛教视角之研究方法111-113
- 四、 禅本身应注意的研究方法113-116
- 第二节 学术史综述:对该问题的传统研究水平略窥116-134
- 一、 禅研究中的近代禅研究状况118-128
- 二、 近代佛教著作中的近代禅史128-133
- 三、 论文中的额外的相关内容133-134
- 第三节 传统与禅:以传统带给禅的困顿为主134-145
- 一、 佛教传统中的矛盾与缺陷134-139
- 二、 历史传统中佛教的困顿139-142
- 三、 近现代社会中佛教处境的新变化142-145
- 第四节 禅的传统145-149
- 第五节 结语149-151
- 第四章 禅转型的各项内容151-249
- 第一节 禅在近代的振作151-197
- 一、 振作与复兴151-155
- 二、 禅宗振作的描述155-157
- 三、 近现代禅门人物谱157-186
- 四、 虚云之禅186-191
- 五、 来果之禅191-195
- 六、 月溪之禅195-196
- 七、 法脉与法系角度下的近现代禅196-197
- 第二节 禅的被学术研究197-204
- 一、 前胡适时期的禅研究198-199
- 二、 胡适走向禅研究的历程及意义199-201
- 三、 胡适禅研究的主要内容201-202
- 四、 对胡适研究的评判202-204
- 第三节 居士禅的兴起204-221
- 一、 居士佛教与居士禅205-207
- 二、 代表人物:袁焕仙、贾题韬、南怀瑾207-212
- 三、 近现代居士禅的其他人物212-217
- 四、 台湾的安祥禅、现代禅及居士禅的未来发展217-221
- 第四节 禅净合流、佛教内部的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合221-229
- 一、 概说融合222-225
- 二、 圆瑛所体现的合流趋势225-227
- 三、 其他禅净合流的代表人物227-229
- 第五节 人间佛教与近现代的禅229-247
- 一、 各种人间佛教的理论与禅229-236
- 二、 太虚判教理论中对于人间佛教中禅的论述236-243
- 三、 禅在人间化路向上的转型243-247
- 第六节 全景考察:其他的趋势247-249
- 结论:禅在近现代中国应当存在转型249-251
- 参考文献251-258
- (一)、经典著作及教科书251
- (二)、报纸杂志251
- (三)、原始资料251
- (四)、论著著作251-254
- (五)、期刊论文254-256
- (六) 网络电子资源256-2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58-259
- 致谢259-2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德贵;东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王雷泉;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玉楼;临济、曹洞二宗禅学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19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1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