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道轮回思想的交融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5:32
本文关键词:中国六道轮回思想的交融特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六道轮回 无我 承负说 形神之辨 理论交融 现实教化
【摘要】:佛教的轮回观念继承自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等宗派的轮回观,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六道是轮回的途径与形态。六道轮回说传入中土之后,与中土本有的灵魂观念相碰撞,与鬼神、地府等民间信仰相融合,对中国文化和中土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六道轮回的印度之源。梳理了从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念发展到佛教轮回观的历程,并论述了在此发展过程中轮回主体与“无我”之间的矛盾根源与小乘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不同时期的相关争论和理论发展。 本文第二章讨论了佛教轮回说传入中土之后所引发的理论碰撞与思想融合。通过梳理佛教传入之前中土的生死观、报应观,探讨了佛教传入之后所引发的的形神之辨,以及轮回观与中土报应观的区分与融合。 本文第三章探讨了中土轮回观的落实。第一节论述了六道轮回观对中土民众信仰的影响;第二节是从民间文学和民间信仰活动两方面论述的关于六道轮回观的具体落实、在中土的渗透和影响;第三节是对六道轮回观念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劝善止恶之教化功用的再思考。
【关键词】:六道轮回 无我 承负说 形神之辨 理论交融 现实教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7
- 绪论7-11
- 一、选题原因7
- 二、研究综述7-10
- 三、选题意义10-11
- 第一章 六道轮回观的印度之源11-30
- 第一节 婆罗门教的轮回观11-13
- —、印度轮回观产生的背景11-12
- 二、“五火二道”与“三道四生”12
- 三、轮回与解脱主体的阐释12-13
- 第二节 佛教之六道轮转说13-23
- 一、佛教的“五道”说与“六道”说14-15
- 二、佛教之六道自相15-21
- 三、六道流转之业因21-23
- 第三节 佛教轮回与无我说之困境23-30
- 一、无我论23-25
- 二、佛教轮回观中的业报论25-26
- 三、佛教无我论与轮回主体之争26-30
- 第二章 六道轮回观在中土的思想交融30-44
- 第一节 中土早期的生死观30-31
- 一、生死灵魂及其归宿30-31
- 二、生死的形态31
- 第二节 中土的形神之辩31-38
- 一、汉地早期的形神观点33-34
- 二、佛教传入中土后的形神之争34-38
- 第三节 中土早期的报应观—承负说38-41
- 一、报应观的渊源38
- 二、承负说38-41
- 第四节 佛教六道轮回观与中土报应论的交融41-44
- 第三章 六道轮回观在中土的落实和影响44-54
- 第一节 中土自造经书中的六道观44-48
- 一、疑伪经中的六道轮回44-46
- 二、感应记中的六道轮回46-48
-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中的六道观48-52
- 一、地狱十王信仰的兴起48-51
- 二、水陆法会中六道普度观念51-52
- 第三节 六道轮回的伦理诉求52-54
- 一、六道苦乐的劝善惩恶诉求52-53
- 二、出离六道的终极解脱诉求53-54
- 总结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群;;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2 殷光明;;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上)[J];敦煌研究;2006年04期
3 董群;;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徐明生;;“承负”与“轮回”——道教与佛教两种果报理论的比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黄景春;;“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范军;;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王月清;;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8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洪修平;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赵春娥;;儒佛果报观异同之比较——兼谈佛教的本土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776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7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