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修静在中国道教史上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09-03 05:38
本文关键词:论陆修静在中国道教史上的贡献
【摘要】: 陆修静,南朝著名道士,南天师道的创始人,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面对魏晋时期道教组织涣散、经典混乱、仪式不完善的现状,陆修静对道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改革措施包括整顿道教组织、编纂《三洞经书目录》和完善斋醮科仪等方面。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道教的振兴和发展。 论文分六章阐释陆修静的道教生涯、思想及其贡献。 序言部分着重论述本文写作的缘由。陆修静作为一代道教思想家、目录学家、科仪大师,其著作颇丰。但是,道教学者对陆修静的研究却不够系统、深入和充分,因此展开对陆修静道教思想和贡献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章全面分析了刘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道教概况。刘宋时期士族和庶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替换频繁;又加上南北战争不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鉴于此,宋武帝、宋文帝相继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宋文帝时期一度出现了国泰民安、社会繁荣的局面。在文化上,玄学趋于沉寂,佛教和道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刘宋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道教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章评述陆修静的思想。陆修静著作甚丰,但大都遗失;在其现存的仅有的几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陆修静的几方面的思想:一是政教结合的思想,其在制定道教规章的时候借鉴了世俗的等级划分;二是其斋醮理论的思想特点是以“心斋”作为上士所行的斋法,提出了戒律、五感理论;三是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目录学思想;四是长生不老的思想,陆修静把道教的长生不老思想、儒家的仁孝思想和佛教的“三业清净”思想有机融为一体。 第三章阐述陆修静为整顿和改革道教组织而采取的一些措施。首先是立治置职,编著户籍。这里面包括建立道徒口籍登记制度、设立守宅官、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定期检查命籍。其次是授篆署职,奖进忠良。陆修静的授篆制度健全了天师道的组织制度,而且使封建等级制度宗教化,这对天师道的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维护当时的政治统治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章阐释陆修静为建立和完善斋醮科仪而采取的措施。首先对斋醮的历史发展做了梳理,斋就是祭祀前要整理心情,洁净身体;醮是祭祀的别名。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列举了九等斋,计十二法;戒律理论;授度的科仪和灯独戒罚条例。陆修静斋醮的特点是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的兼容并蓄。 第五章论述陆修静编纂的《三洞经书目录》。道教典籍整理的历史由来已久,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开始,到唐玄宗勒令道士史崇玄编纂《一切道经音义》、《三洞琼纲》,再到宋真宗时的《天宫宝藏》、宋徽宗时的《万寿道藏》,乃至明英宗时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藏》,道教典籍的编纂日趋完善。《三洞经书目录》内容完善,特色鲜明,奠定了道教目录编纂的基础,开了道教目录学的先河。 第六章评述了陆修静对灵宝派的贡献。论文认为,陆修静在以下方面为灵宝派作出贡献:一、系统整理了灵宝经;二,对灵宝经的某些观点进行了阐释;三,系统修订了灵宝派的斋醮科仪;四,灵宝派科仪音乐的创建者;五,编撰灵宝传授仪典。 在以上的基础上,最后客观地分析了陆修静在中国道教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总体而言,陆修静是道教史上的一位出色的道教学者、改革家、实践家。正是由于陆修静所做的努力,道教在南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陆修静 刘宋 道教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序言10-14
- 第一章 陆修静道教改革背景14-21
- 第一节 生平14-16
- 第二节 道教改革背景16-21
- 一、政治背景16-18
- 二、历史文化背景18-21
- 第二章 陆修静道教思想述评21-30
- 第一节 长生不老思想21-23
- 第二节 斋醮戒律思想23-24
- 第三节 "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目录学思想24-27
- 第四节 政教结合的思想27-30
- 第三章 陆修静在道教组织制度上的改造与创新30-38
- 第一节 立治置职,编著户籍30-34
- 第二节 授篆署职,奖进忠良34-38
- 第四章 建立和完善斋醮科仪38-52
- 第一节 斋醮理论的历史38-40
- 第二节 陆修静的斋醮理论40-48
- 第三节 陆修静斋醮理论的特点及历史影响48-52
- 第五章 编纂《三洞经书目录》52-64
- 第一节 道教经籍的整理历史管窥52-54
- 第二节 《三洞经书目录》的形成54-57
- 第三节 《三洞经书目录》的内容、特色及历史影响57-64
- 第六章 陆修静对灵宝派的贡献64-70
- 第一节 灵宝派的历史渊源64-66
- 第二节 陆修静对灵宝派的贡献66-70
- 结语:陆修静在道教历史上的地位70-72
- 参考文献72-74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4-7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家红;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3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8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