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博弈
本文关键词:属灵的冲突来自属物的冲突——东南亚宗教冲突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政法大学》 2009年
中国和日本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博弈
杨文淼
【摘要】: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对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有重要影响。目前东亚一体化推进缓慢,与中日两国不合作而导致主导力量的缺失不无关系。东亚地区特殊的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要求一个强大的主导力量来引导一体化的前进,但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它们都难以独自担当主导。通过对中日不当主导、中日争当主导和中日合作主导三种情况的分析,以及公共物品提供博弈、鹰鸽博弈、教科书博弈三种模型的引入,我们发现只有中日合作主导才是东亚的最优选择。根据博弈论中由非合作状态转向和合作状态的途径,包括合作占优、契约承诺、讨价还价和无限重复四种博弈形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要实现中日合作主导,中日两国必须扩大合作领域,谋求共赢;增加契约承诺,建立互信;加快谈判步伐,求同存异;坚持良性竞争,共创大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14.46;F224.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春英;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济关系[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丹;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日本海洋战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亚男;东北亚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与路径[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淼;;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以四个双边关系政治文件为视角[J];研究生法学;2009年02期
2 熊启滨;中、日、俄输油管道的合作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05年10期
3 任李明;范国平;;中日关系:相互依赖与博弈[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4 李建民;支大林;;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辨析[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5 金熙德;“10+3”框架与中日政策取向[J];当代亚太;2001年06期
6 俞新天;21世纪初东亚合作问题[J];当代亚太;2003年10期
7 朱乃新;东亚经济区域化:“轴心”的缺失与重构[J];当代亚太;2004年11期
8 刘少华;;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J];当代亚太;2007年09期
9 吴杰伟;属灵的冲突来自属物的冲突——东南亚宗教冲突初探[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10 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华德亚;董有德;;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4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高勋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江雪茹;世界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层联系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向宇;论地区合作中领导应具有的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钱进;;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温习勇;明安松;;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侯经川;黄祖辉;钱文荣;;比较优势与制度选择[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鸣;;要素结构与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A];湖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筹备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孟庆宝;;评析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王伟华;;试论新世纪中国的南亚特使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营;中韩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郑义炜;日本国家主义对外扩张战略中的朝鲜半岛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夏兵玉;中—日自由贸易区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 李红梅;关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0期
3 王逸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的国际关系[J];百科知识;1996年06期
4 吴广义;;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的症结[J];理论参考;2005年05期
5 徐春祥;;贸易一体化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9年03期
6 肖晞;;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及合作模式[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7 史春林;;近十年日本防范和打击海盗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8 关权;;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2期
9 仇发华;;东亚共同体的主导与中日韩的自身定位[J];当代韩国;2010年04期
10 于国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进展[J];当代亚太;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逸舟;[N];人民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菡娟;[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吴继陆;[N];中国海洋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姜延迪;国际海洋秩序与中国海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潘飞;冷战后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迪;由中欧贸易、中日贸易、中美贸易的比较分析谈中欧贸易发展策略[D];吉林大学;2006年
4 饶建宏;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战略对策[D];吉林大学;2007年
5 扶远明;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潇潇;“主导权”之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雷小华;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曼;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纪爱云;试论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唐雪水;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彩珍;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微观解释——从博弈论的角度[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2 黄凤志;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3 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2002年01期
4 李恒;东亚区域合作: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5 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的动力与源泉[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6 李荣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7 张蕴岭;;如何认识东盟[J];当代亚太;2006年07期
8 王玉主;;东盟区域合作的动力(1967~1992)——基于利益交换的分析[J];当代亚太;2006年07期
9 谢为民;论菲律宾的“穆斯林问題”[J];东南亚研究;1990年02期
10 韦红;印尼宗教冲突的前因后果[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东,刘园园;欧洲与东亚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05年10期
2 李勇;;东亚一体化进程由模糊到清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2期
3 张威威;;金融动荡背景下的中日韩合作及东亚一体化[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4 张威威;;金融动荡背景下的中日韩合作及东亚一体化[J];和平与发展;2009年02期
5 韩彩珍;;东亚一体化的困境:路径之争[J];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6 卢婧;;东亚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前景[J];税务与经济;2011年04期
7 ;东亚一体化关键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22期
8 孙加韬;东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J];亚太经济;2004年03期
9 胡鞍钢,门洪华;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10 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的动力与源泉[J];当代亚太;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陈晓晨;[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王成洋;[N];金融时报;2014年
3 ;[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李勇;[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危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本报记者 顾玉清;[N];人民日报;2005年
7 车昌勋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政治外交学科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9 廖勤;[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方方 季晓莉;[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雅娇;东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浅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鑫;澳大利亚对东亚一体化的政策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曙光;功能—进程模式:东亚一体化进程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4 马丽娜;东亚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曹永新;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政策和中国的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吴爽;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东亚一体化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康珂;欧洲一体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海洋;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于磊;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杨文淼;中国和日本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属灵的冲突来自属物的冲突——东南亚宗教冲突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9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