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06 16:26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些促使我们不断去思考人类发展的新文明观,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成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调和建设重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和谐”思想,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生佛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思想。佛教宇宙论中的缘起说是天人和谐的基础,圆融思维是天人和谐的具体化。佛性论体现了生佛和谐,从另一侧面看也是天人和谐的表现。佛教的善恶、孝亲、慈悲观念关注人性、家庭的和睦、社会的道德取向,是一种人际和谐的思想。佛教修行观主要指戒律修持和心性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到达人生的终极解脱,这是宗教身心和谐的理想精神境界。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对于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和谐关系、重塑人际和谐的关系模式、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佛教 和谐'天人和谐 人际和谐 身心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9
【目录】:
- 引言7-9
- 第一章 中国佛教宇宙论中的天人和谐思想9-15
- 第一节 中国佛教和谐思想的宇宙论基础9-11
- 第二节 “一念三千”圆融观与天人和谐11-15
- 第二章 中国佛教佛性说中的生佛和谐思想15-24
- 第一节 “众生有性”与生佛和谐15-21
- 一、竺道生的“众生有性”说15-16
- 二、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16-19
- 三、华严宗的“生佛相即”说19-21
- 第二节 “即心即佛”与生佛和谐21-24
- 第三章 中国佛教伦理中的人际和谐思想24-38
- 第一节 佛教善恶观念与人际和谐24-28
- 第二节 佛教孝亲观念与人际和谐28-34
- 一、尽孝与报恩29-32
- 二、孝即向善32-34
- 第三节 佛教慈悲观念与人际和谐34-38
- 一、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34-36
- 二、慈悲普救36-38
- 第四章 中国佛教修行论中的身心和谐思想38-51
- 第一节 戒律实践与身心和谐38-43
- 一、戒律的基本精神38-41
- 二、戒律的主要内容41-43
- 第二节 心性修行与身心和谐43-51
- 一、止观双修43-47
- 二、顿悟与渐修47-51
- 第五章 中国佛教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51-63
- 第一节 佛教天人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52-56
- 一、佛教天人和谐思想有利于消融物我对立52-53
- 二、佛教天人和谐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化53-55
- 三、佛教天人和谐思想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55-56
- 第二节 佛教人际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56-60
- 一、善恶报应能促使人们更关注自身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果56
- 二、孝亲思想有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56-57
- 三、慈悲精神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善待万物57-60
- 第三节 佛教身心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60-63
- 一、心性修行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性60-61
- 二、身心和谐是对现代法律制度的有效补充61-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本文编号:804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0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