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研究(1860-1950)

发布时间:2017-09-09 03:17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研究(1860-1950)


  更多相关文章: 基督教教育 中国 日本 近代 全球地域化 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以“全球地域化”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基督教教育在中日两国所受到的不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详细剖析基督教教育在两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处境、应对及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差别,并兼及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变化及同差会和教会的关系。 论文主要分为四章。导论部分首先回顾介绍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态势及趋势,并检讨已有的研究模式,求证以“全球地域化”为新的研究视角的可行性:此外还对相关概念、史料情况、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思路等作了解释。 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大致三十年为一个时间段,分三章对近代中日两国基督教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与比较。第二章题为“传教教育与新式教育”,时间为1860—1890年。主要考察基督教教育在两国开教早期的基本概况及所表现出的“传教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差别。此一时期,中国基督教教育的传教色彩非常浓厚,而日本的基督教教育则被看作是新式教育的典范。中国基督教学校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学术水平和学校生源上却要逊于同期的日本。这些差别也造成了中日两国基督教运动中差教会与本土教会的不同,在基督教教育上则表现为,尽管均有着相似的差会教育谱系,但本土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却差别很大。不过,虽然同期中国基督教教育所植根的文化生态环境不如日本适宜,但从长远来看,其发展的空间实远较日本为大。 第三章题为“国家化与社会化”,时间大致在1890—1920年间。与前一时段相比,基督教教育在中日两国呈现出相反的发展态势。经过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排外运动的冲击以及文部省有关基督教教育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日本的基督教学校逐渐被嵌入到公立教育体制之中,并在公立学校的竞争下不断地边缘化。但同期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却逐渐改进其传教色彩浓厚的缺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差传体制下的教育事业经过基督教中国教育会的协调与促进不断地专业化,基督教教育的体系也亦日趋完整;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基督教教育不仅规模小而且体系残缺,在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中国的巨大差距。但与日本基督教学校的本土化相比,中国的基督教学校却依然保有浓厚的“洋化”色彩,以致被看作“文化殖民”受到后来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批判。 第四章题为“国家教育体制下的应对”,时间大致在1920—1950年间。中国基督教教育“游离”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外的处境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得到改变。世纪之交日本同行的经历,为中国的基督教教育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华籍基督徒也开始担负其类似于二十余年前的日本基督教人士所承担的领导角色。基督教学校向教育部的注册立案标志着,其至少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差会学校”向“教会学校”的转变。尽管中日基督教学校都处于国家教育体制之下,但两国对基督教学校的控制程度实有很大差别。日本政府在控制基督教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中国政府前面且措施更严。就宗教教育而言,两国虽然在开展的基本形式上大致相同,但在具体的内容中中国要远比日本丰富,这也使得在基督化程度方面后者更低。在日本,与基督化氛围较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基督教学校的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抗战初期,中日两国基督徒曾尝试在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进行调适与寻找平衡。不过欲用国际主义来超越民族主义,这在战争面前则显得太过软弱与无力。战争期间,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因表现出的忠诚而赢得政府的鼓励并有了良好发展,日本的基督教教育却逐渐被纳入到战时体制下;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并发展着其固有的国际化特色,而日本的基督教教育却因受政府的压迫与管制并需满足战时下的各种需求而更加国家主义化。二战结束后,因战争而被迫中止的西方新教差会在远东的宣教运动也得以重启。基督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再次成为它们所关注的重点并为此制定了战后发展计划。由于在差会视野与本土视野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两国在大学联合方面均充满曲折与抵制,而这也依然体现了基督教教育发展中的全球地域化要求。 结论部分对基督教教育在近代中日两国的进程予以总结。基督教教育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演化历程,既受到两国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态的影响,更受到中日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路径与方式的制约,体现了鲜明的全球地域化特色。
【关键词】:基督教教育 中国 日本 近代 全球地域化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B979
【目录】:
  • 内容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导论11-24
  • 第一节 有关选题11-19
  • 一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态势与趋势11-15
  • 二 "边缘"的困惑与研究模式的"瓶颈"15-16
  • 三 比较研究的视角:全球地域化16-19
  • 第二节 概念、史料、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9-24
  • 一 概念阐释与史料说明19-21
  • 二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21-24
  • 第二章 传教教育与新式教育24-95
  • 第一节 近代基督新教普世宣教运动与中日开教24-45
  • 一 基督新教与普世宣教运动24-26
  • 二 西方新教差会眼中的东亚、中国与日本26-31
  • 三 条约体系与中日开教31-45
  • 第二节 中日基督教教育早期发展概况45-63
  • 一 发展路线图45-51
  • 二 基督教学校的办学形式及类别51-58
  • 三 基督教学校的课程设置58-63
  • 第三节 教育与传教的张力63-82
  • 一 基督教教育与差传体制63-67
  • 二 基督教教育与教会发展67-78
  • 三 "教堂"还是"学堂"78-82
  • 第四节 中日基督教教育的谱系82-94
  • 一 传教士与差会学校:以美国圣公会为考察个案82-86
  • 二 新岛襄与同志社86-91
  • 三 地域性差别的初步形成91-94
  • 本章小结94-95
  • 第三章 国家化与社会化95-159
  • 第一节 嵌入其中: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国家化95-113
  • 一 《教育敕语》与反基督教运动95-103
  • 二 十九世纪末日本公立教育的发展与基督教教育103-106
  • 三 文部省第十二号教育令与基督教学校的抗争106-110
  • 四 嵌入、依附与边缘化110-113
  • 第二节 游离于外:中国基督教教育的社会化113-129
  • 一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晚清时局与教育改革113-118
  • 二 中国教育会与基督教的专业化118-125
  • 三 民国初年基督教教育的处境125-129
  • 第三节 本土化与洋化129-141
  • 一 "同志社风波"与日本基督教学校的本土化129-137
  • 二 中国基督教学校的"洋化"色彩137-141
  • 第四节 中日基督教教育的规模与体系141-157
  • 一 教育体系的"残缺"与"完整"141-147
  • 二 合作有限:日本联合基督教大学的难产147-153
  • 三 从专业到职业:中国基督教教育中的师资训练153-157
  • 本章小结157-159
  • 第四章 国家教育体制下的应对159-231
  • 第一节 日本经验与民国时期基督教学校的立案159-176
  • 一 非基督教运动159-161
  • 二 日本经验161-166
  • 三 华人领导166-174
  • 四 与日本之比较174-176
  • 第二节 国家意识的植入与宗教教育176-199
  • 一 党化教育与军国主义176-184
  • 二 宗教教育与基督化184-199
  • 第三节 战争状态下的基督教教育199-215
  • 一 战争下的立场:从国际主义到民族主义199-206
  • 二 战时基督教教育与政府之关系206-213
  • 三 国际化与国家主义化213-215
  • 第四节 战后的不同命运215-228
  • 一 基督教高等教育的战后发展计划215-224
  • 二 一个时代的开启与结束224-228
  • 本章小结228-231
  • 结语231-237
  • 附录一 英汉姓名译名对照表237-242
  • 参考文献242-251
  • 后记25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7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17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b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