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2017-09-10 19:03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企业管理
【摘要】:以缘起法为主线进行“佛学与企业管理”的研究,是佛教“契理契机”发展规律的体现。其中,缘起法是不变的“理”,企业管理则是可变的“机”。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束语、附录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本论文选题缘故,并对论文所涉及的范畴加以规定;第二,方法论决择,在对其他学者专家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决择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包括理论、实践两篇共九章。 前四章构成了理论篇,以缘起法结合西方管理人性论,推演出管理学意义上的“缘起人假设”。通过与西方管理人性论中种种人性假设的比较,论证了此假设的超越性;通过对管理学经典及企业经营要素的苦受分析,论证了此假设的可行性。在由后五章所组成的实践篇中,以缘起法、缘起人假设为基础,结合管理僧团的“六和敬”原则,指导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一章“缘起法对佛学基本理论的统摄”。释迦牟尼因思维缘起法而悟道成佛,因此缘起法是佛学思想的起点。本章作为理论部分的基础,详尽地介绍了释迦牟尼觉悟缘起法的历程,并从缘起法的核心内涵及理论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原典中有关恶鬼、地狱等现代科技无法实证的内容暂置不论,,唯此才能探溯佛学缘起法形成之本源及内在因素,并易为崇尚科学实证主义的当代人所接受。 第二章“缘起人假设的构成”。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核心原因在于管理学家对企业员工究竟是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还是客体有不同的认识。进一步深究下去,则是学者们对企业环境下人性特点的
【关键词】:缘起 缘起人假设 六和 企业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6
- 英文摘要6-17
- 绪论17-30
- 一、选题的意义17-23
- 二、研究现状、评述及方法论决择23-30
- 第一部分 理论篇——缘起人假设30-116
- 第一章 缘起法对佛学基本理论的统摄30-53
- 第一节 缘起法的缘起31-40
- 一、求道缘由31-32
- 二、灭苦过程32-40
- 第二节 缘起法概述40-46
- 一、真理性40-42
- 二、佛法核心42-43
- 三、意蕴43-45
- 四、演化45-46
- 第三节 缘起法的发展——以中观缘起为例46-53
- 一、中观缘起与一切法空47-49
- 二、二圣谛49-50
- 三、八不中道50-53
- 第二章 缘起人假设的构成53-75
- 第一节 管理的定义及人性论53-59
- 一、管理的定义53-57
- 二、人性论概述57-59
- 第二节 缘起人特质59-70
- 一、苦类59-65
- 二、苦集65-70
- 第三节 缘起人性论70-75
- 一、缘起人性论的要点71-72
- 二、暗示的管理原则、实证及意义72-75
- 第三章 缘起人假设对西方管理人性论的超越75-96
- 第一节 穷苦与经济人假设75-81
- 一、经济人假设的起源75-76
- 二、经济人假设从经济学到管理学的转化与应用76-79
- 三、穷苦与经济人假设79-81
- 第二节 怨憎会苦与社会人假设81-88
- 一、霍桑实验81-83
- 二、社会人假设83-85
- 三、怨憎会苦与社会人假设85-88
- 第三节 求不得苦、乐苦与自我实现人假设88-96
- 一、自我实现人假设88-90
- 二、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佛学归宿90-93
- 三、求不得苦、乐苦与自我实现人假设93-96
- 第四章 缘起人假设的运用96-116
- 第一节 管理经典的解读96-105
- 一、文化因素96-99
- 二、社会因素99-100
- 三、个人因素100-102
- 四、心理因素102-105
- 第二节 企业经营要素苦受分析105-116
- 一、员工的苦受105-108
- 二、消费者的苦受108-111
- 三、社会的苦受111-116
- 第二部分 实践篇——“六和”企业文化116-223
- 第五章 企业文化与“六和”概述116-143
- 第一节 企业文化116-126
- 一、企业中含有“文化”的因素117-118
- 二、企业文化理论118-121
- 三、企业文化产生的模型121-124
- 四、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况124-126
- 第二节 六和文化126-143
- 一、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126-127
- 二、六和缘起127-132
- 三、共证择灭132-138
- 四、事和138-143
- 第六章 理和同证与使命文化143-162
- 第一节 企业使命的产生与特性143-154
- 一、企业家的范畴144-147
- 二、企业家苦受分析147-151
- 三、企业使命的产生与特征151-154
- 第二节 理和同证的企业使命154-162
- 一、理和同证154-156
- 二、同证的原因156-162
- 第七章 见和同解与价值观文化162-181
- 第一节 认知正见162-166
- 一、佛学中的正见162-164
- 二、市场经济中的正见164-166
- 第二节 同解正见166-181
- 一、提婆达多叛教案例分析166-172
- 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72-178
- 三、一点说明178-181
- 第八章 利和同均与创新文化181-203
- 第一节 释尊创新的内容182-186
- 一、制度创新——四姓平等182-184
- 二、思想创新——中道184-186
- 第二节 释尊创新的原则186-194
- 一、法利和敬186-190
- 二、世利同均190-194
- 第三节 利和同均的企业创新194-203
- 一、并购:创新的主要模式195-198
- 二、利和同均的运作原理198-200
- 三、利和同均的并购200-203
- 第九章 三业和敬与行为文化203-223
- 第一节 佛学业力说203-208
- 一、施设三业203-204
- 二、业因与果报204-208
- 第二节 当前行为文化的过失及原因208-214
- 一、离职的普遍性208
- 二、管理层的解释208-210
- 三、员工离职的原因210-214
- 第三节 三业和敬的行为文化214-223
- 一、尊重个人的意和文化214-216
- 二、宏观管理的身和文化216-220
- 三、良好沟通的语和文化220-223
- 结语——以佛学解决企业管理实践的疑难223-230
- 一、产生困境的原因223-227
- 二、以佛学指导管理实践227-230
- 附录230-242
- 主要文献资料242-25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256-258
- 后记2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卫群;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雷泉;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3 楼宇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J];佛学研究;2003年00期
4 陈重晖;;自我实现与自性成佛[J];法音;1990年05期
5 陈明晖;;佛教弘传与民族文化心理[J];法音;1990年12期
6 佛日;;缘起与性起[J];法音;1992年04期
7 肖永明;佛教的现代价值(上)[J];法音;2002年01期
8 张化蒙;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J];法音;2004年02期
9 佛日;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为柏林禅寺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而作[J];法音;1997年08期
10 游祥洲;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J];法音;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826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2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