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的互证——以时间的空间隐喻为例
本文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的互证——以时间的空间隐喻为例
【摘要】: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言学 大乘佛教 时间 空间
【基金】:教育部课题“《百喻经》寓言故事的隐喻特异性与寓言式隐喻的解读模型”(13YJA740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认知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对隐喻的类型、地位、功能与解读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1],认为隐喻不是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的真实状态,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本体论隐喻(即大链条隐喻),具有语言本体、思维本体、行为本体的地位和功能,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宇红;;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宇红;;汉语名物化困境的根源与解决办法[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2 刘宇红;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宇红;余晓梅;;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J];青岛画报;2009年02期
2 张文良;;佛塔崇拜与大乘佛教的起源——以下田正弘的学说为中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石世梁;;金刚乘佛教流传中的几点质疑[J];西藏研究;1990年03期
4 包平安;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J];佛教文化;1992年03期
5 韩f;异彩缤纷的贵州佛教——喜读王路平先生《贵州佛教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J];法音;2007年04期
7 李利安;;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映伟;;大乘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宗教;2009年08期
9 史文;;影像喻之中道观及其现代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1期
10 吴学国;;奥义书与大乘佛教的发生[J];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春;;大乘佛教道德的现代价值[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姚卫群;;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贾东桥;;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姜涛;;略论早期(二-四世纪)的龟兹佛教[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刘松柏;;龟兹k芈谀欠鹪煜裼氪蟪朔鸾蘙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7 郑梦星;;还我如来真面目——对清水祖师与清水岩是佛是道的辨识[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8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论纲)[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9 张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论瞿秋白与佛文化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10 武邑尚邦;顺真;;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艳;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留学生 乔氏云英;越南佛教的多元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禄 夏德美;食素和尚 酒肉和尚为何同时存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佛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王辉;我国首届佛教外语交流会在沪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赵家治;释迦牟尼·佛教·中国佛教[N];协商新报;2006年
8 本版编辑 温金玉 杨曾文 释理净 释济民 释悲寂 方林泉 戎雪海 释怡藏;佛学泰斗 改革先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李小艳;说佛[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方立天;佛教伦理与“八荣八耻”[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峰;入传、对话与突破[D];西北大学;2013年
2 吴可为;华严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刘元琪;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5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6 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孔祥玲;“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D];四川大学;2004年
8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央旦增;大乘佛教修心的人文价值探索[D];西藏大学;2011年
2 谭舒;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之比较[D];南昌大学;2012年
3 范文丽;《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王欣;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5 李锋;《妙法勵冿}摗穯[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扎西卓玛;论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观音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伟峰;新疆古代佛教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8 阿拉坦格日乐;《百智慧论》及其蒙译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渝刚;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莉;《大乘庄严经论》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2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3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