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女娲神话的生命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7-09-12 06:36

  本文关键词:女娲神话的生命美学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 女娲 神话 美学


【摘要】: 本论文旨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解读女娲神话,以探索女娲神话中所包含的生命美学意蕴。 既然把生命美学作为工具来解读女娲神话,在进行具体的解读之前,先就什么是女娲神话以及它出现的原因进行介绍,便成了首要的任务。而这个正是论文第一章要解决的问题。女娲神话,主要的有三种:一种是女娲造人的神话,一种是女娲和伏羲的神话,一种是女娲补天的神话。文章在讲述每种神话故事之后,还论述了关于这类神话的意义,并在最后的小结部分给予了详细的说明。了解女娲神话是什么之后,论文继续分析女娲神话出现的原因有三,一为环境的恶劣,二为原始人把女娲当成了生存的希望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惊奇,三为意识共同体的产物。 本文第二章分析生命美学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特征。生命美学作为20世界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美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西方人本丰义现代哲学思潮,一个是生命价值哲学美学,还有一个是中国的生命哲学。而生命美学也因具有其独特性而在美学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生命美学以生命作为其逻辑起点,它把审美活动定义为一种生命活动,它追求主体的自由性等等都使生命美学不同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理论特征包含五个方面:1、关注生命;2、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3、关于形式和生命的关系;4、美在秩序;5、超越有限,超越生命。 论文的第三章就女娲神话所蕴涵的生命美学意蕴进行分析。女娲作为一个生殖神,饱含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的精髓。她化生万物,“一日七十化”,展示着生命的连绵不断;蛇形象的“动”所表现出来的轻灵和灵敏,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再生的能力,展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而在葫芦意象中,阴阳结合而化万物,以及多子的特征,展示了生命的无限。先民们对女娲由衷的祭祀中体现的生命美学意蕴:无论是祭祀的形式还是先民们在祭祀中体现的那种虔诚、真诚的心,在形式和心灵的完美结合中描绘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生命的美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一定暗含着某种秩序在里面,女娲作为秩序的制定者,自然带着浓郁的和谐美。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生死,超越有限的生命。先民们也在探索着超越生命的方式,最后他们找到了土葬。女娲作为大地母亲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类从土里来,这样,死后再回到土里,从而达到死而复生的轮回的目的。在这里,生(回归)同时也是死(再生),生命是一个圆。而圆以及一切圆形的物体,作为一种意志,已不单纯地为一种符号,它还是母性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生命 女娲 神话 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3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序言12-13
  • 第一章 女娲神话13-20
  • 第一节 什么是女娲神话13-17
  • 一.女娲造人的神话13-14
  • 二.女娲伏羲的神话14-15
  • 二.女娲补天的神话15-17
  • 第二节 女娲神话出现的理由17-20
  • 一.环境恶劣导致的人口增加的困难17-18
  • 二.生存的希望以及对世界的惊奇18-19
  • 三.意识共同体的产物19-20
  • 第二章 生命美学的理论背景和理论特征20-27
  • 第一节 生命美学的理论背景20-21
  • 一.西方人本主义现代哲学思潮20
  • 二.生命价值哲学美学20-21
  • 三.中国的生命哲学21
  • 第二节 生命美学的独特性21-23
  • 一.生命美学理论以生命为逻辑起点21
  • 二.生命美学理论把审美活动当成一种生命活动21-22
  • 三.生命美学理论强调审美主体的自由性22-23
  • 第三节 生命美学的理论特征23-27
  • 一.关注生命23-24
  • 二.生命的意义24
  • 三.形式与生命24-25
  • 四.美在秩序25
  • 五.超越生命 超越有限25-27
  • 第三章 女娲神话的生命美学意蕴27-41
  • 第一节 生命在于创造27-33
  • 一.一日七十化27-29
  • 二.蛇的生命力和葫芦的繁衍力29-33
  • 第二节 生命和形式33-37
  • 一.祭祀和生命33-35
  • 二.秩序和生命35-37
  • 第三节 超越有限37-41
  • 一.土葬的意义37-38
  • 二.生命是一个圆38-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北涉县女娲信仰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35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35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