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释守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6:12

  本文关键词:释守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守培 《楞严经》 唯识学 儒释融通


【摘要】: 守培法师(1884—1955年)是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传人,民国时期的高僧大德,在中国佛教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守培思想深邃,才学横溢,人品高洁,与印光、兴慈比肩而立,当之无愧的佛门龙象。 守培的思想主要涉及儒、释两个方面,对佛学义理的阐发是其思想的重心。守培倡导儒释合流,其儒释融通思想,含摄人性论与善恶观、夫子之道与圣人之心两个方面。守培的佛学思想则宗本于《楞严经》与《大乘起信论》,以“真常唯心”一系的理论为依托。 对于《楞严经》的研究,守培颇有新得,又能自成一家。在其代表作《楞严经妙心疏》中,守培以“显密圆通,顿渐俱备”八字总摄《楞严》全经,指出显教以成无上道为体、密教以归无所得为体,以破妄显真、修因证果为用,以摄一切法归如来藏为其宗旨;同时,对于经文中诸如徵心与破妄、单位与复位、等觉与妙觉、十类生与十二类等的相关细节,做出别开生面的解读,既言之成理,又有案可据。 《大乘起信论》属于唯识旧译,守培对《起信论》不仅深信不移,而且推崇备致,在守培,《起信论》是佛灭后发扬大乘的元始论,此论汇集佛教精义,言简而意深,实为大藏精髓,人间至宝。与此同时,守培崇尚唯识古学,非议唯识今学,指出中土唯识学以旧译为是、新译为非,主张用真谛的唯识旧译代替玄奘的唯识新译,从而回复唯识学的本来面目。 此外,守培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皆有一定的造诣,其为人与品行堪称一代宗师,亦颇值一提。 《释守培研究》在对相关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守培的主要思想,然后,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彰显出守培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从而,对守培的思想及其贡献,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出合理的历史定位,以期唤起学界、教界对守培及其思想的认识与重视。
【关键词】:守培 《楞严经》 唯识学 儒释融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内容提要2-3
  • Abstract3-6
  • 前言6-7
  • 第一章 守培法师的生平及其著作7-9
  • 第二章 守培法师《楞严经妙心疏》思想研究9-24
  • 第一节 《楞严经》的传译与真伪9-13
  • 一、初辨文献上所起之疑10-11
  • 二、辨文理上所起之疑11-12
  • 三、辨字句上所起之疑12-13
  • 第二节 宏观把握《楞严经》13-15
  • 第三节 微处精研《楞严经》15-24
  • 一、对相关义理的研究15-18
  • 二、对相关文句的研究18-24
  • 第三章 守培法师的唯识学思想24-38
  • 第一节 破斥法相非议唯识24-30
  • 一、佛教源流考证24-25
  • 二、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25-30
  • 第二节 力挺《起信论》解读唯识学30-38
  • 一、力挺《起信论》30-34
  • 二、守培的唯识学思想34-38
  • 第四章 守培法师的儒释融通思想38-47
  • 第一节 人性论与善恶观38-42
  • 第二节 夫子之道与圣人之心42-47
  • 第五章 守培法师的人品德操及其他成就47-51
  • 第一节 守培的人品与德操47-50
  • 第二节 守培的文艺才华及其成就50-51
  • 结语51-54
  •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54-57
  • 一、相关论文54-55
  • 二、相关著作55-57
  • 后记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国;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夏金华;提高僧伽素质是当务之急[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3 吴可为;唯识学中的几个难题[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5 吴可为;辨“真如”义──略论《大乘起信论》核心思想[J];法音;1998年07期

6 夏清瑕;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蒲长春;;印顺与欧阳竟无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大乘起信论》的争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李铁华;;浅论《大乘起信论》的内在理路——以真如观念为核心[J];兰州学刊;2008年03期

9 杜立婕;;《大乘起信论》与中国禅宗的思想和修行[J];兰州学刊;2008年09期

10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观论析[J];人文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841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41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