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22:22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宗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宗教 起源及定义 文化 影响 作用


【摘要】: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重要的文化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都对宗教采取敌视的态度,宗教常常被认为是虚无飘渺,反动和落后的东西。但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宗教的热潮。许多学者从不角度探讨了宗教这一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积极作用,对宗教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事宗教研究的热忱也没有消减,众多学者都认同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正确的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对宗教存在偏见和敌视的态度,在一些地方,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合法权利也经常受到损害。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全面进步是相违背的。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宗教的起源和定义,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道德等的影响,旨在证明宗教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使人们对宗教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正确的认识,并且为跨文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宗教 起源及定义 文化 影响 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91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 in Chinese5-6
  • Abstract in English6-7
  • Part Ⅰ Introduction7-9
  • Part Ⅱ Religion: Definition and Origin9-21
  • 2.1 Definition9-13
  • 2.1.1 Nominal definition10
  • 2.1.2 Theological definition10-11
  • 2.1.3 Historical insights11-13
  • 2.1.4 The social aspect13
  • 2.2 Origin13-21
  • 2.2.1 The origin of religion in the viewpoint of psychology14-16
  • 2.2.2 The origin of religion in the viewpoint of sociology16-19
  • 2.2.3 The origin of religion in the viewpoint of anthropology19-21
  • Part Ⅲ Influence of Religion21-45
  • 3.1 The soul of a culture21-30
  • 3.1.1 Culture21-22
  • 3.1.2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igion and culture22-25
  • 3.1.3 Western views on religion and culture25-30
  • 3.2 The way of behavior:influence on people's conduct30-34
  • 3.3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literature:influence on literature34-45
  • 3.3.1 Buddhism and the Chinese literature36-41
  • 3.3.2 The Christian spirit and the western literature41-45
  • Part Ⅳ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45-56
  • 4.1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47-54
  • 4.1.1 Fulfillment of basic human needs47-49
  • 4.1.2 Pragmatic aspect and 'opium of the people'49-54
  • 4.2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54-56
  • Part Ⅴ Conclusion56-57
  • Bibliography57-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交际口语中的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七一初;非言语交际简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杨正翠;王军;;略论外语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陆军;;改革开放后新疆藏传佛教的恢复——以精河县托林旦达盖村蒙古族为个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9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0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常悦珠;陈慧;;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孙静波;;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张娜;;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张后尘;;关于双语词典的特色[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蕾;论英语语言教学中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6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46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