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
【摘要】:在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中,道教文化旅游作为本土宗教旅游,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尽管走上了旅游发展道路,道教文化依然无法逃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纵观当今道教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物质文化遗产多得到妥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普遍缺乏深度保护挖掘,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旅游需求。综合遗产保护开发相关理论,分析认为遗产活化是道教文化遗产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实现道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满足游客深层次文化需求的双赢之路。在总结了道教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基础上,认为道教文化遗产活化包括本体修复法、数字解说法、环境再生法、产业复兴法、功能创新法。本文以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体系,分析遗产活化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RMA研究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对武当山遗产活化满意度进行IPA模型研究、描述性研究,并提出相关活化策略。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总结了道教文化遗产活化路径,认为道教文化遗产活化包括本体修复法、数字解说法、环境再生法、产业复兴法、功能创新法。武当山的道教文化遗产主要有武当山古建筑、文物、医药、民间文学、庙会、神戏、武术、音乐、科仪九个大类。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目前仍处于浅层次活化开发状态,存在遗产保护不到位、产品结构不合理、文化氛围缺失等问题。通过IPA模型分析认为武当山九大文化遗产中,道教古建筑、道教民间文学、道教武术属于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遗产,而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科仪法事属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遗产,需重点改进。在遗产活化满意度研究方面,武当山遗产活化在本体修复方面满意度最高,解说系统活化和功能创新活化两大方面的满意度较低。武当山遗产活化还处于遗产保护向遗产活化转化的初期阶段,尤其是解说系统和遗产功能创新两大方面有待提高。道教文化遗产活化应该重点围绕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科仪法事等几类文化遗产,采用道教文化遗产活化路径,进行养眼、养识、养体、养情、养心五个递进层次的遗产活化。
【关键词】:道教文化 遗产活化 游客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58;G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选题背景9-10
- 1.1.1 道教文化遗产价值突出9
- 1.1.2 与文化、养生、休闲旅游相契合9-10
- 1.1.3 遗产活化成为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弘扬道教文化遗产,促进遗产保护10
- 1.2.2 探索遗产活化路径与模式,为道教文化遗产活化提供参考10-11
- 1.2.3 推动道教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11
- 1.3 相关研究综述11-16
- 1.3.1 道教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1
- 1.3.2 道教旅游研究综述11-13
- 1.3.3 遗产活化研究综述13-14
- 1.3.4 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14-16
- 1.3.5 小结16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6-17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创新点16-17
- 1.5 研究框架17-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8-27
- 2.1 道教文化遗产相关概念18-22
- 2.1.1 道教文化概述18-19
- 2.1.2 道教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及体系19-22
- 2.2 遗产活化概念界定及总结22-24
- 2.2.1 遗产活化起源及概念22-23
- 2.2.2 遗产活化方式总结23-24
- 2.3 相关理论支撑24-27
- 2.3.1 文化基因理论24-25
- 2.3.2 RMP(昂普)分析理论25-26
- 2.3.3 游客满意度理论26-27
- 第三章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概述27-39
- 3.1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地简介27-29
- 3.1.1 武当山地理自然环境27
- 3.1.2 武当山人文环境变迁27-28
- 3.1.3 武当山旅游保护与发展历程28-29
- 3.2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概述29-37
- 3.2.1 武当山古建筑29-32
- 3.2.2 武当山文物32-33
- 3.2.3 武当山道教医药33
- 3.2.4 武当山民间文学33-34
- 3.2.5 武当山庙会34-35
- 3.2.6 武当山道教神戏35
- 3.2.7 武当山道教武术35-36
- 3.2.8 武当山道教音乐36
- 3.2.9 武当山道教科仪36-37
- 3.3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评价37-39
- 3.3.1 遗产资源总类丰富,遗产等级高37
- 3.3.2 人文资源众多,多以非物质形式存在37
- 3.3.3 遗产资源空间分布广,保护难度大37-39
- 第四章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活化满意度研究39-59
- 4.1 研究路径39-43
- 4.1.1 游客客源市场(M)分析40-41
- 4.1.2 遗产本体(R)分析41
- 4.1.3 遗产活化(A)分析41-43
- 4.2 问卷设计调查43-44
- 4.2.1 问卷设计43
- 4.2.2 问卷数据收集43
- 4.2.3 数据分析方法43-44
- 4.3 问卷统计分析44-50
- 4.3.1 信度分析44-45
- 4.3.2 游客客源市场(M)分析45-46
- 4.3.3 遗产本体(R)分析46-49
- 4.3.4 遗产活化(A)分析49-50
- 4.4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深度分析50-59
- 4.4.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50-52
- 4.4.2 遗产本体现状分析52-55
- 4.4.3 遗产活化现状分析55-57
- 4.4.4 深度分析小结57-59
- 第五章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活化对策59-72
- 5.1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活化路径59-66
- 5.1.1 遗产修复59-61
- 5.1.2 解说系统61-62
- 5.1.3 环境再生62-63
- 5.1.4 产业复兴63-64
- 5.1.5 功能创新64-66
- 5.2 武当山道教文化遗产产品体系66-72
- 5.2.1 道教养眼旅游产品66-67
- 5.2.2 道教养识旅游产品67
- 5.2.3 道教养体旅游产品67-69
- 5.2.4 道教养情旅游产品69-70
- 5.2.5 道教养心旅游产品70-72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72-74
- 6.1 研究结论72
- 6.2 不足与展望72-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2
- 附录一79-81
- 附录二81-82
- 图目录81
- 表目录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展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 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6期
2 刁道胜;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03期
3 朱凤瀚,安来顺;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4年04期
4 蒂斯·马尔拉维尔德;季璇;;《2001年公约》:水下文化遗产为何受益? 如何受益?[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年04期
5 谢桂花;;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城市精神——谈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6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6期
7 李春霞;彭兆荣;;国家遗产体系的建构——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9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10 李娟;郝志刚;;区域性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的发展及其经验[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磊;;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宽度和层次构建研究——以左云摩天岭长城段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李伟;介绍一部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国际文献[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张立群;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6 记者 侯大伟 邓华宁;代表吁加快制定自然遗产保护法[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姚宏;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制衡[N];中国旅游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孟宪民;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遗产资源的经济学特征[N];经济参考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永男(Chung, Yung-nan);作为林业遗产的林田山聚落保存与再利用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李仓拴;郑国渠渠首段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赖金凤;广东省河源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志昕;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欣;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赵晓君;昆明市“飞虎队”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规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弘毅;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困境及其路径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3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5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