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好”:冀南民间信仰生活研究
本文关键词:“花花好”:冀南民间信仰生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冀南社会 民间信仰 搭棚过会 仪式运作 村落认同
【摘要】:本文通过对冀南广宗地区“花花好”信仰活动的民俗志分析,探讨了村落信仰活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力图展现村民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对于凝聚村落人心和力量、形成村落集体认同的重要作用,进而探索信仰实践的传统价值与当下村落社会发展的关系。受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有别于在实体庙宇中过会的习俗惯制——搭棚过会。作为“花花好”的核心内容,搭棚过会既体现于家中过会,也体现于村落打醮,这两者都是依靠着会首制和轮值制运作的。“花花好”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有种强大的力量在幕后推动,这种力量不仅包括个体追求心理愿景的驱动力,也包括对村落成员个体具有超越性的村落集体力量。个体的敬神行为和集体的仪式实践,共同促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村落庙会文化。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中简单交待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方法,并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田野点概况,对本区域的历史、地理等进行了简要梳理,并感性地介绍了大平台村社会发展现状。第三章通过对“花花好”基本内涵的阐释,叙述了大平台村的信仰生活秩序。第四章从修庙、打醮、摆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花花好”的信仰实践活动。第五章着重阐述信仰仪式的组织和运作,探讨了行好传统之于当下村落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冀南社会民间信仰“花花好”的民俗志描述,向人们展示信仰传统在当下村落生活中的形态和实践,并为华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一份详尽的田野民俗志案例。
【关键词】:冀南社会 民间信仰 搭棚过会 仪式运作 村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绪论13-27
-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和意义13-15
- 一、选题缘起13-14
- 二、研究对象14
- 三、研究意义14-15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15-25
- 一、打醮研究15-22
- 二、摆会研究22-23
- 三、信仰组织研究23-25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25-26
- 第四节 关键术语厘定26-27
- 第一章 沙丘、老漳河与大平台村的生活世界27-40
- 第一节 沙丘平台的前世今生27-29
- 一、“困龙之地”27-29
- 二、人祸频仍29
- 三、土壤贫瘠29
- 第二节 老漳河的潮起潮落29-31
- 第三节 大平台村民的生活世界31-40
- 一、东片、中片和后街31-34
- 二、“娶媳妇儿,难!”34-40
- 第二章 “花花好”——大平台村民的信仰图景40-53
- 第一节 “花花好”释义40-47
- 一、花花绿绿的“功活”41-42
- 二、五花八门的神灵42-43
- 三、万头攒动的行好群体43-44
- 四、花样百出的敬神仪式44-46
- 五、“俺就是好事儿!”46-47
- 第二节 “花花好”的时空秩序47-53
- 一、“花花好”的节日47-51
- 二、村落神圣空间51-53
- 第三章 修庙、打醮与摆会——“花花好”的信仰实践53-70
- 第一节 灵验、神示与修庙53-55
- 一、修庙的神示53-54
- 二、重修玉皇庙54-55
- 第二节 村落打醮仪式55-67
- 一、“神箱”传说与打醮传统56-57
- 二、打醮参与人员面面观57-61
- 三、醮棚神灵的设置61-62
- 四、2015年开光道场醮仪流程62-67
- (一) 神像开光道场63
- (二) 正月二十醮仪63-65
- (三) 正月二十一醮仪65-66
- (四) 正月二十二醮仪66-67
- 第三节 信仰会社的摆会活动67-70
- 一、大平台菩萨会67-69
- 二、大平台阎王会69-70
- 第四章 “花花好”与村落生活70-85
- 第一节 搭棚过会70-74
- 一、“广设帐幕,陈列神yG”——搭棚过会的传统70-71
- 二、“醮棚”——村落集体的象征71-72
- 三、搭棚的逻辑、实践与意义72-74
- 四、以村落的名义行好74
- 第二节 信仰结社与村落自治传统74-79
- 一、会首制——村落型庙会的组织基础75-76
- 二、轮值制——信仰仪式运作原则76-79
- 第三节 行好传统与村落发展79-85
- 一、老儒的心思79-81
- 二、东北女人的故事81-82
- 三、傻三的生活82-85
- 结语:回归“行好”本义85-87
- 附录87-89
- 参考文献89-94
- 致谢94-9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6-9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3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J];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4 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5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6 罗承松;;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8 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9 劳格文;王振忠;;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10 黄涛;;村落乳名称谓的文化功能[J];民间文化;200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甘金凤;集体仪式与村落整合[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素珍;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方赞山;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D];海南大学;2016年
5 郑湘凌;基于宗祠文化的美丽乡村村落格局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赵璐;京郊传统村落建筑再生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李晖;近代徽州村落的衰落[D];安徽大学;2016年
8 施骏栋;现代化与村落生严方式变迁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9 高媛;民族村落生计模式与文化传承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周海;宗族与徽州村落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71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7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