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
本文关键词: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
【摘要】: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孕育着重玄思维方法。如老子认为求道须摒除妄见,庄子称道为无无,都体现了一种否定式的思维。王弼承续这种思维方式,他把玄解释为无,认为只有玄之又玄,才能体悟到道的玄奥。郭象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双遣概念,重玄思维的核心正是这种双遣法。此后,孙登、罗什、僧肇等在注老或解庄中运用重玄方法,到隋唐高僧吉藏,重玄思维方法更是得到了纯熟的使用。道教学者不但用重玄注解《老子》,而且还以重玄为宗旨,独立撰写道教经典。其中,《本际经》奠定了道教重玄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初唐成玄英给重玄下了个经典定义,把《庄子》引入道教重玄学,为重玄学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玄英的重玄学以理释道,把道教的最高范畴道化为理,此理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一个通达无碍的妙理,妙在它在化生万物时,让万物自然地自生。但这个化生万物的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重玄之道,它是生物之道的终极本体。虽然重玄之道高一个层次,但它又与生物之道是融为一体。成玄英构建重玄之道借鉴了佛教的中道思想,中道的实质是空,而重玄之道是一个自然之道。自然是道的终极本体,由于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道以自然为本似乎也就无本可本了。但成玄英并不是要否定道的实存性,他把道安置在人的内心之中,修道解脱成了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彻底醒悟。 众生能修道得解脱,根据是众生正性即是道。这种真常自然之性深藏在众生内心之中,因此修道即是修心。但是执着于修心本身就是一种妄为,所以修心也就是要无心。由于道不可用感知去把握,主体的心智也无法认识无限的整体世界,所以,只有心对外物不妄加分别,心与外物融为一体,才能与真道合一。成玄英还告诉人们万境虚幻、物我皆空,对万事万物不必认得真切,一切都当排遣洞忘掉,既要忘掉外物,,又要忘掉自我,从而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是无非,无贵无贱,无可无不可的完全自由的境地。这种境地就是重玄境界。重玄境界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在其之下还有“有”和“无”两个层次,前者是世俗之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后者是有道之士的境界,而重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的。因此,与儒家的仁义道德之圣不同,成玄英心目中的圣人是重玄境界的化身。
【关键词】:成玄英 重玄 自然 道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2
- 第一章 重玄方法论12-21
- 第一节 重玄思维的产生12-14
- 第二节 重玄方法的运用14-16
- 第三节 重玄思想的奠定16-21
- 第二章 重玄本体论21-34
- 第一节 一玄之道21-26
- (一) 一玄之道的内涵21-25
- (二) 一玄之道的特征25-26
- 第二节 重玄之道26-30
- (一) 重玄之道的内涵26-27
- (二) 重玄之道与一玄之道的关系27-29
- (三) 重玄之道的安置29-30
- 第三节 重玄之道与中道30-34
- (一) 成玄英对中道思想的借鉴30-32
- (二) 重玄之道与中道的差异32-34
- 第三章 重玄境界论34-43
- 第一节 修道的前提——心有真性34-36
- (一) 众生正性即是道34-35
- (二) 自然之性藏于内心35-36
- 第二节 修道的方法——无心遣忘36-39
- (一) 无心36-38
- (二) 遣忘38-39
- 第三节 修道的境界——重玄境界39-43
- (一) 重玄境界的内涵39-40
- (二) 境界的三个层次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成玄英论“玄”与“又玄”[J];宗教学研究;1996年02期
2 王志忠;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与佛教中道观[J];宗教学研究;1989年Z1期
3 李刚;成玄英的“有无”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5期
4 李裴;论成玄英重玄美学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冯平;;略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J];华章;2011年11期
6 康中乾;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文睿;成玄英的美学思想初探[J];宗教学研究;1999年02期
8 郭庆才;试论成玄英对庄子“心镜”的理解[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成守勇;在圣神与凡俗之间──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圣人形象[J];中国道教;2001年02期
10 成守勇;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圣人形象[J];宗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强昱;;李荣重玄学思想述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李槐子;;“隐机”义正[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孟周;;庄子体道次第思想简述[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张希峰;;古代名物研究札记(十篇)[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宗乙;;《淮南子·原道训》语辞管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丽娟;;论沈有鼎对《公孙龙子》研究的贡献——对公孙龙其人其书的考证[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卪旭;;《庄子》拾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苏州大学教授 蒋国保;学术批评不是玩弄文字[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刘启林;《兰亭序》文理辩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3 韩兵;广施福泽 造福苍生[N];中国商报;2007年
4 ;傅山碑文告世人知足不贪的重要警示(二)[N];忻州日报;2007年
5 竞轩;千年古寺盛世盛举[N];联合时报;2003年
6 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原建军;上天 航空遥感西周王陵 入地 发掘钻探秦始皇陵[N];西安日报;2004年
8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华道藏》主编 张继禹;《中华道藏》盛世大典[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霍明琨;道教转型与唐人的心性修仙[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恩林;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冬;诠释与重建:成玄英《庄子疏》的哲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4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5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8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罗映光;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叶蓓卿;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磊;李荣重玄思想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郭璞;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D];安徽大学;2006年
4 魏冬;成玄英庄学思想管窥[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武捷;成玄英重玄思辨心性论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惠风;论唐玄宗《老子注》中的官德思想[D];中南大学;2009年
7 李淑莲;《南华真经注疏》训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孙晓英;老子传本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雷吉振;庄子无为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吴小玲;王叔岷《庄子校释》订补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72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7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