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18 18:20
本文关键词:佛家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德性教育 教育传承 传统文化 佛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摘要】: 我国本土教育传承自古以来乃“立世为人”之德性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以改造人为主体,经由对人之德性的提升与改善服务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自五四运动始,中国教育体系在引入西方知识体系后,经过不太长的时间便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以德性教育为主的教育传承。客观地说,西方科技知识体系在我国教育中的优势地位也的确给我们的科技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但是在此过程中德性教育逐渐边缘化的现实,也使我们陷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尴尬处境。在追求分数、重视技能、服从功利需求上花费太多精力之后,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下一代人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下一代人生活的道德环境不容乐观,构建健康的道德生活与和谐的精神家园成为这个时代共同的呼唤。 中国古来为德治社会,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这三家文化的共同特征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人文思想,在中国文化与思想史上相互推动、相互融合,同时又争相竞鸣,各放异彩。其中佛家文化的道德思想及其完善道德人格的修持方法构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包含了基于因缘果报理论的善恶价值观、对道德的理解、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修持内容与方法等等。为了在有限的篇章与文字当中反映佛家道德思想体系的概貌,论文以佛家整体的道德修持方法为主线,从修心(涵养德性)与修行(践履德行)两个纬度进入,以道德修养由低向高发展的次第为脉络予以展开,吸纳了佛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力图通过阐述佛家基础道德到道德完善的修持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体精神,通过析述其德性生成与发展的原理与机制,为现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丰富、发展与完善提供补充与参考。
【关键词】:德性教育 教育传承 传统文化 佛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写作综述9-14
- 1.1.1 写作目的与意义9-12
- 1.1.2 论文的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12-13
- 1.1.3 写作内容与结构安排13-14
- 1.2 佛家文化思想概述14-18
- 1.2.1 佛家思想的产生14-15
- 1.2.2 佛家思想在中国15-18
- 第二章 善恶有报18-26
- 2.1 因缘果报法则18-19
- 2.2 善恶的界说19-21
- 2.3 善恶业的因缘果报21-26
- 2.3.1 业的概念21-22
- 2.3.2 善恶业的因缘果报22-26
- 第三章 自利利人26-40
- 3.1 惭愧与忏悔26-31
- 3.1.1 惭愧26-28
- 3.1.2 忏悔28-31
- 3.2 五戒与十善31-40
- 3.2.1 五戒31-35
- 3.2.2 十善35-40
- 第四章 无我利他40-57
- 4.1 菩提心教法40-47
- 4.1.1 菩提心的涵义40-41
- 4.1.2 菩提心运作的心理基础与规律41-43
- 4.1.3 菩提心的发起43-45
- 4.1.4 菩提心的内涵与特征45-47
- 4.2 菩提心的修习47-57
- 4.2.1 六度48-53
- 4.2.2 四摄53-57
- 第五章 佛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57-67
- 5.1 道德内涵的启示57-59
- 5.1.1 清净的道德意义57-58
- 5.1.2 平等的道德意义58-59
- 5.2 道德修持方法的启示59-62
- 5.3 实践德目的启示62-64
- 5.4 正视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启示64-67
- 结束语67-68
- 致谢68-70
- 参考文献70-75
- 研究成果7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释明生;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铖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尧;关于中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聂磊;古“南襄隘道”上的行政空间与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7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7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