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20:39
本文关键词: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摘要】: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许多地区都有所发现,而以鲁南、苏北以及西南和江南地区的发现较为集中。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路线、风格源流作了研究,也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地域、具体的器物进行了专题探讨,但较少对其民族化和世俗化特征及规律,,特别是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就开始了神化与世俗化交织的辩证发展历程。东汉以来佛教造像传播到中国,又与具有浓厚世俗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民族化和世俗化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过程及其社会文化条件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前言简要介绍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介绍中国迄今已发现的东汉中晚期、三国、西晋时期早期佛教造像,包括西南地区墓葬中的早期佛教造像、鲁南苏北地区墓葬与摩崖石刻中的早期佛教造像、华北、西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镜等金属制品以及墓葬中的陶瓷佛像、“白毫相”陶俑等早期佛教造像。本文的分类考虑到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工艺传统等因素,又兼顾图像环境和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性以避免过于琐碎。 第二章在第一章基础上对东汉中晚期、三国、西晋时期不同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做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图像的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具体社会文化功能、制作技法、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丧葬习俗和流行的思想信仰、世俗的艺术形式加以联系、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特征。 第三章是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包括汉代以来与早期佛教造像有关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信仰倾向,早期佛教造像与早期道教艺术的关系以及早期佛教造像与西王母图像的关系。 第四章分析印度、贵霜早期佛教造像中的世俗化特征及其与中国的比较。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也是在神化与世俗化的辩证关系中发展的。但是在中国,早期佛教及佛教造像的世俗化有着与印度和贵霜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早期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不同民族特征。另外在此还探讨了贵霜帝国佛像产生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和世俗化研究
【关键词】:中国早期佛教造像 民族化 世俗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79.4;B949.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8
- 前言8-17
- 第一章 迄今发现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17-46
-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17-24
- 第二节 鲁南苏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24-29
- 第三节 西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29-31
-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31-46
- 第二章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的具体分析46-104
- 第一节 西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分析46-60
- 第二节 鲁南苏北与华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分析60-71
-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分析71-92
- 第四节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特征总结92-104
- 第三章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的几个重要问题104-137
- 第一节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与汉代以来不同地域、阶层的信仰倾向104-108
- 第二节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与早期道教美术108-119
- 第三节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与西王母图像119-137
- 第四章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世俗化与印度、贵霜的比较137-148
- 第一节 印度、贵霜早期佛教的世俗化137-141
- 第二节 印度、贵霜早期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和民族文化因素141-144
- 第三节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世俗化与印度等地佛教造像世俗化的比较144-148
- 结语148-150
- 图版目录150-156
- 参考文献156-161
- 致谢161-16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162-16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秋香;;秦汉民间信仰文化控制功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传江;;孔望山摩崖石刻研究三十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890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9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