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2:41
本文关键词: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研究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时各种思想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多元文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顾欢创作了《夷夏论》,力图拒斥佛教在文化上对夏的侵蚀。由于《夷夏论》大有退佛教回天竺之意,这关乎其在夏生存与发展的命运,所以顾欢此论一出,立即招致了佛教一方的猛烈反驳。历史上,佛、道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战爆发,史称夷夏之辩。夷夏之辩在中国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考察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考察顾欢生平与《夷夏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顾欢生平,指出其精通儒、道,又借用佛教的思维方法对“道”做出新的解释;其大部分时光是在刘宋一朝度过的;指出《夷夏论》的创作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思想来源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考察和分析《夷夏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夷夏论》的现存情况,主要依据《南齐书·顾欢传》分析《夷夏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夷夏论》的三个主要论点:道先佛后,夏道夷佛,道优佛劣。 第三章:研究夷夏之辩及其主要论题。简要介绍夷夏之辩的概况;之后研究夷夏之辩中佛道的主要论题:圣典之辩、佛之适夏之辩、佛道同异之辩、佛道优劣之辩。 第四章:讨论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在论辩中,由于辩论双方受各自观点、立场、利益所缚,使得主要论题的辩论,有时难免有失公允。因此,在考察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之后,本文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讨论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分析究竟佛道哪一方的论辩更为合理、更切合实际。 第五章:考察夷夏之辩的历史影响。夷夏之辩主要在三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影响了后世佛道之间的辩论;其二,影响了后世佛道进一步的发展;其三,影响了中国社会。
【关键词】:顾欢 《夷夏论》 夷夏之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文献综述7-9
- 绪论9-11
- 第1章 顾欢生平及《夷夏论》的历史背景11-17
- 1.1 顾欢生平11-12
- 1.2 《夷夏论》的历史背景12-17
- 1.2.1 社会政治背景12-14
- 1.2.2 思想文化背景14-17
- 第2章 《夷夏论》的主要内容17-23
- 2.1 道先佛后18-19
- 2.2 夏道夷佛19-20
- 2.3 道优佛劣20-23
- 2.3.1 辨别佛道20
- 2.3.2 道优佛劣20-23
- 第3章 夷夏之辩及其主要论题23-35
- 3.1 夷夏之辩的概况23-24
- 3.2 夷夏之辩的主要论题24-35
- 3.2.1 圣典之辩24-26
- 3.2.2 佛之适夏之辩26-29
- 3.2.3 佛道同异之辩29-31
- 3.2.4 佛道优劣之辩31-35
- 第4章 夷夏之辩主要论题的讨论35-41
- 4.1 圣典之辩的讨论35-36
- 4.2 佛之适夏之辩的讨论36-37
- 4.3 佛道同异之辩的讨论37-38
- 4.4 佛道优劣之辩的讨论38-41
- 第5章 夷夏之辩的历史影响41-45
- 5.1 对后世佛道之辩的影响41-42
- 5.2 对后世佛道发展的影响42-43
- 5.3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3-45
- 参考文献45-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有云;;传统文化价值视野中的佛、道教“夷夏之争”——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为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固盛;;论顾欢的老学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方立天;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J];决策与信息;2004年05期
4 周建平;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程恭让;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李金河;魏晋南北朝经学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许抗生;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8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J];文史哲;1993年03期
9 马建华;《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J];学术交流;1995年05期
10 伍成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道教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905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0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