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
本文关键词: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如净 道元 禅法 曹洞宗 入净禅师语录 正法眼藏
【摘要】:如净禅师是宋朝具有最代表性的曹洞宗僧人,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曹洞宗的创始人。本文以如净禅师的《如净禅师语录》与《天堂遗落录》、道元禅师的《正法眼藏》为文本,进行解读研究。比较二人的禅学思想,进而了解中日佛教在不同国度的发展以及其现代价值是本文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关于如净禅师的禅学主张,主要表现在《如净禅师语录》中。此外《天童遗落录》可作为补充的文献资料,此由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与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构成。全面阅读“如净禅师语录”与“天童遗落录”后亦可知,如净禅师欲言之意并不多。作为简单的结论即为:“佛教是以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是自然本身。”因在所有文章中,如净禅师讲经后皆以自然的表达方法与其附和。因此,若欲体会佛法,唯有“只管打坐”。只顾追求语言分别则永远无法逃离迷失世界。无法获得佛教的觉悟。 道元禅师的主要著作是《正法眼藏》,分量很大,关于此的解释书也非常多。《正法眼藏》”以道元禅师引用古佛之言来证明自己的佛教思想这种形式展开论述。同样以学者之言或临济系的僧人之言指摘不正之例。有许多目录,但较分量少的目录,道元禅师思想的重要部分更多表现在分量多的目录中。作为简单的结论,推倡通过身心学道的精进以达到到大悟之境。所谓身心学道,即不拘泥语言分别解读佛典的同时进行以只管打坐为中心的修行。因此表达为到超越悟的大悟。 两位禅宗高僧的禅法在佛法的角度来看是相同的,但从讲究娑婆的语言分别的世界来看,则会有些不同。许多研究者把心尘脱落与心身脱落的问题视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如净禅师与道元禅师皆讲述着从语言分别的脱落。既然如此,就不应再在语言问题方面进行不必要的争论,这并非佛教真正的目的,等于落入迷惑世界。他们指责当时属于多数派的临济宗以及学者的三教合一过于肤浅,求道佛教的纯粹性,可以说已获得佛悟之境地的人材。因佛教有佛教应完成的事情。 我在此研究中,最重视的便是了解禅法在现代的意义,若仅仅比较他们的禅法后便完成研究则似和现实毫无关联。为了深入考察了解两位禅宗高僧的修行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分别访问了如净禅师的天童寺与道元禅师的永平寺。 天童寺与永平寺皆位于不便的郊外,在交通工具尚不完整的时代,道元禅师冒生命危险所获得的成就之大可亲身体会。由此亦可明显得知道元禅师的禅法并非一知半见。同样,道元禅师所认可为师的如净禅师亦为出色的佛教大和尚。 像他们这样的大和尚确实存在,但是否正确相传至今却深感疑问。因有许多僧人违背他们的禅法。特别是各个佛教有关人员需对此考虑。此问题并非针对宗派,而是针对整个佛教。 他们的禅法是日常生活而非拘泥于语言分别。即使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有佛法,若生活于现世,则一如既往的不会变。若把佛教单固定为佛教来看便会与生活分离。但佛教乃饮茶食饭的生活,若可以佛教是生活,生活是佛教的观点出发,便可张开学习佛教之眼。若张开这双眼睛,可能无法开悟,但却可略微摆脱迷惑世界。如此便可在精神上得到宽裕,也可以维持精神上的健康。 过此次研究也知道了佛教是重要的,因为生活和佛教是完全一样的。
【关键词】:如净 道元 禅法 曹洞宗 入净禅师语录 正法眼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序论11-14
- 1.1 为何选择撰写此论文11-12
- 1.2 从世俗角度看禅12
- 1.3 研究方法的说明12
- 1.4 论文结构12-14
- 第2章 如净14-30
- 2.1 如净的生平14
- 2.2 “如净禅师语录”和“天童遗落录”的解读14-28
- 2.3 如净的禅法28-30
- 第3章 道元30-53
- 3.1 道元的生涯30-31
- 3.2 『正法眼藏』的解读31-52
- 3.3 道元的禅法52-53
- 第4章 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53-56
- 第5章 }P娭56-58
- 5.1 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结果56
- 5.2 现代社会中禅法的意义56-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明;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2期
2 唐思鹏;禅法要义(一)[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3 杨明芬;;莫高窟早期净士思想表现——以北凉三窟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06年04期
4 刘达科;;金朝全真禅法及其文学体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上海真禅法师等赴狮城迎请玉佛[J];法音;1989年11期
6 周富根;;真禅法师赴美弘法[J];法音;1992年06期
7 张新民;莲月印正禅法综论[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8 ;选择希望[J];领导文萃;2004年02期
9 星云大师;;星云禅话(六九)[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8期
10 ;“立坐卧行”禅法[J];体育文史;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光磊;;心·境·识——大休上师禅法评疏[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贯澈;;大休精神 永垂不朽——纪念大休禅师诞辰一百四十周年[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心培;;禅门耆宿——大休禅师生平简辑[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释妙日;;东土五祖及南能北秀的禅修方法[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翎;;皇唐三阶大德禅师造像碑[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臧寿源;;悟禅说偈读大休《十九偈》[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熊琬;;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辉;出世的和尚入世的画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何辉;出世的和尚 入世的画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温金玉;玉佛寺制度建设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邹云;三祖僧璨:悉心求法 潜心著铭[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管理专家,,《经理人》商学院院长 王育琨;奥巴马是一个禅师[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戴世德;一代高僧逆川禅师[N];温州日报;2011年
7 卢兴 南开大学哲学院;从“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到“见山只是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富阳记者站 骆炳浩 王芳芳;授唐僧心经的鸟窠禅师原型是富阳人[N];杭州日报;2010年
9 祁曦卉;“蝉师”与“禅师”的对话[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0 仁理;天柱山三祖禅寺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地[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帮儒;神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程群;智榃禅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经冢圣顺;如净与道元的禅法比较[D];吉林大学;2011年
2 牟成娟;高峰原妙及其禅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宋坤;俄藏黑水城宋慈觉禅师《劝化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慧;印顺禅修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风琴;来宋日僧无本觉心与中日文化交流[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陈家欢;百丈怀海禅师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宁艳红;北宗中后期普寂法系及其禅法[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兰;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学;2011年
9 袁朝伟;《宗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若铭;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1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1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