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校读记—— 兼谈《汤用彤全集》的编校经过

发布时间:2017-09-25 14:41

  本文关键词:《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校读记—— 兼谈《汤用彤全集》的编校经过


  更多相关文章: 两晋南北朝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汉魏 全集 任继愈 校读 编校 校订 季羡林


【摘要】:正汤用彤先生(1893-1964)既是接通华梵、道果圆满的佛学大师,也是学贯中西、熔铸古今的学界大儒,堪称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他的学术造诣以中国佛教史为最,其传世名著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该书由单篇论文肇始,进而以讲义形式补充,经廿年苦心孤诣,四易其稿而成。这部巨著使中国佛教史研究别开生面,至今,海内外学者仍共誉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1],"中国佛教研究中最宝贵的研究成果"[2]。
【作者单位】: 天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汉魏 全集 任继愈 校读 编校 校订 季羡林
【分类号】:B949
【正文快照】: 汤用彤先生(1893-1964)既是接通华梵、道果圆满的佛学大师,也是学贯中西、熔铸古今的学界大儒,堪称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他的学术造诣以中国佛教史为最,其传世名著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该书由单篇论文肇始,进而以讲义形式补充,经廿年苦心孤诣,四易其稿而成。这部巨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永;;从《高僧传》研究看汤用彤治中国佛教史的门径[J];哲学研究;2009年05期

2 王欣瑞;;汤用彤中国佛教史研究方法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静;佛教初传入华的几种说法[J];佛教文化;2005年05期

4 张淼;;论汤用彤佛学研究的特色[J];宗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5 杨会;;汤用彤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贡献[J];新学术;2008年06期

6 汤用彤;赵建永;;佛典举要[J];中国哲学史;2008年02期

7 牟钟鉴;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重新认识汤用彤先生的一篇书跋[J];佛教文化;1996年05期

8 孙尚扬;汤用彤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脉络的疏寻[J];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9 王煜;实践无为而治的佛学家扫描──评介麻天祥《汤用彤评传》[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10 陈士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解[J];法音;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季羡林;;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楚草;;江陵古代僧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贾应逸;;克孜尔第114窟探析[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5 徐心希;;闽台佛教的宗派与传承——以佛教福州鼓山系为中心[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牟钟鉴;;中国宗教学三十年[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亮 敖祥菲;汤一介:网络时代也需要《儒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记者 史涌涛;纵论大同在中国佛教史地位[N];大同日报;2010年

3 宗教所 杨曾文;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写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叶皓;南京:中国佛教史上的学术中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云冈石窟研究院 张焯;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肇庆旅游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黄柏权;珠江文化的哲圣——六祖惠能[N];广东科技报;2007年

8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俞学明;明代佛教研究的扛鼎之作[N];光明日报;2010年

9 王恒;对云冈石窟深入调查研究的思考[N];大同日报;2009年

10 本版编辑 温金玉 杨曾文 释理净 释济民 释悲寂 方林泉 戎雪海 释怡藏;佛学泰斗 改革先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樦;释宝唱与《比丘尼传》[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文斌;一心与圆教[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杨发鹏;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志远;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史文;禅观影像论[D];复旦大学;2006年

7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铁华;阴阳五行与四大五蕴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韩雷;剖析《牟子理惑论》中佛与儒、道的异同[D];西南大学;2007年

3 韩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法律[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丽娜;《法苑珠林·感应缘》中的鬼[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尹晶;从《高僧传》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人格的塑造[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D];西北大学;2009年

7 杨容;谢灵运佛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袁柯;公元379年的道安僧团与中国化佛教[D];西南大学;2009年

9 余s,

本文编号:917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17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