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9-26 08:32
本文关键词: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探讨
【摘要】: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社会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过渡与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普遍交往日益增多,也使各种文明、文化和伦理道德相互碰撞。与此相应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对话”已经成为了众口一词的共识。同样,宗教对话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宗教道德作为宗教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包含在各宗教的教义教规之中,对宗教信徒起着行为规范的作用。并且宗教道德通过与世俗道德的互动与对话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生活。宗教道德自其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当然宗教道德具有两重性。在人类社会中,宗教道德一直伴随着宗教扮演着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双重角色。在面临着多元化社会“对话”的诉求与宗教道德自身对社会适应的需求的情况下,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虽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在其共通的道德基础之上,通过其独特的对话形式,共同建构着人类的道德秩序。 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宗教道德积极作用,从宗教道德入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良性对话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 首先,文章概述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价值,分析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该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 其次,文章分析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从具体道德规定层面分析了各个具体宗教道德中蕴含着丰富的与世俗道德共通的道德资源,另一方面,从抽象的道德层次分析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在非核心层的重叠关系。从具体层面和抽象层面分析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在核心层的差别和在非核心层的融通基础上阐明了二者对话的思想础。 再次,文章探讨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具体实现。文章阐明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目标是达成道德共识;具体说明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有效实施要遵循四大原则:自愿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阐明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实现的具体途径:(一)、培育关系式、理解式对话主体;(二)确立对话共识理念;(三)创设宽松和谐对话情境;(四)畅通对话渠道;然后,文章从现实限度、逻辑限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限度。 最后,文章从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我国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对话必要性和实践经验。 作为研究的创新点,本文试图对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规律性进行全面、清晰、客观、系统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宗教道德 世俗道德 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1;B82-05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文献综述7-11
- 1.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价值11-17
- 1.1 对话的由来11-12
- 1.2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涵义12-16
- 1.2.1 宗教道德的内涵12-13
- 1.2.2 世俗道德的内涵13
- 1.2.3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辩证关系13-16
- 1.3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价值16-17
- 2.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思想基础17-19
- 2.1 道德层次性的的思想基础17-19
- 2.2 共享性道德价值的思想基础19
- 3.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实现19-27
- 3.1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目标19-20
- 3.2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实施原则20-22
- 3.2.1 自愿性原则20
- 3.2.2 差异性原则20-22
- 3.2.3 平等性原则22
- 3.2.4 开放性原则22
- 3.3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实现的途径22-26
- 3.3.1 培育关系式的对话主体和理解式的对话主体23-24
- 3.3.2 确立对话共识的理念24
- 3.3.3 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情境24
- 3.3.4 畅通对话渠道24-26
- 3.4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限度26-27
- 3.4.1 现实限度26-27
- 3.4.2 逻辑限度27
- 4. 我国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实践27-33
- 4.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差异性与共性27-29
- 4.1.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差异性28
- 4.1.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性28-29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对话的必要性29-30
- 4.2.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对话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29-30
- 4.2.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对话是我国宗教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30
- 4.3 我国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实践经验30-33
- 4.3.1 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相适应30-31
- 4.3.2 发挥宗教道德的积极作用31-33
- 结语33-34
- 注释34-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2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22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