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玉泉系”考辨
本文关键词:“天台宗玉泉系”考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研究的深入,在天台宗研究方面,国内有学者认为唐代的天台宗除本山系外,还存在着“天台宗玉泉系”。自从徐文明的《天台宗玉泉一派的传承》一文发表以来,其他学者纷纷著述对这一系加以研究和关注,但终无法摆脱徐文的影响。 玉泉寺是天台宗的重要祖庭,是天台智榃(538—598)晚年为“答谢生地恩”,回到家乡荆州创建的。智榃在此先后讲授了《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并培养了众多僧才,如在《佛祖统纪》中智榃大师和章安灌顶门下可以发现不少玉泉僧人的名字。自智榃建寺后,玉泉寺是相当活跃的,有许多僧人前来学习和弘法,如禅宗北宗的神秀、南岳怀让等。因此,玉泉寺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当在常理之中。然而,《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佛教典籍以及《全唐文》中虽有玉泉僧人的记载,但能否把这些与玉泉寺有关的僧人称为“天台宗玉泉系”是有待考证的,而学者们并未对“天台宗玉泉系”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加以反思和考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未被重视的问题加以研究,来判断“天台宗玉泉系”是否存在。 “天台宗玉泉系”包括两个基本逻辑内涵:“天台宗”和“玉泉系”,即玉泉系是天台宗的一个支脉,二者牵涉到“宗派”和“系”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宗派”和“系”的一些问题,如中国有无宗派,隋唐佛教宗派特点,僧人宗派归属以及“系”这一概念在佛学中的适用范围和其一般特征等,进行重新探讨,然后,通过学者们对“天台宗玉泉系”的阐述以及资料记载,与“系”、“宗派”的特征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天台宗玉泉系是存在的。
【关键词】:天台宗玉泉系 宗派 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6
【目录】:
- 摘要4-6
- 绪论6-8
- 第一章“天台宗玉泉系”问题的由来8-11
- 第二章 “宗派”和“系”问题再探讨11-23
- 第一节 “宗派”的记载及隋唐时宗派11-19
- 一、有关“宗派”的记载11-13
- 二、隋唐之宗派13-17
- 三、判断隋唐僧人宗属的标准17-19
- 第二节 “系”的特征19-23
- 第三章“天台宗玉泉系”是否存在23-34
- 第一节 天台宗玉泉系的代表人物23-24
- 第二节 天台宗玉泉系的传承24-31
- 第三节 天台宗玉泉系的宗风31-34
-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9
- 后记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焕忠;;慧思大师的《法华》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万方;;佛教名山巡礼——衡山[J];书屋;2011年07期
3 李洪民;;不该忘却的神圣与辉煌——记东晋古刹瓦官寺[J];法音;2011年08期
4 李昶;;浅析圆仁法师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贡献[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智者大师讲经图》创作谈[J];茶博览;2011年05期
6 曹雪芹;;黄花白柳词(外一首)[J];国土绿化;2011年06期
7 袁志伟;;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诸天像考辨[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8 黎日光;;信念与皈依[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9 桑吉扎西;;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日本[J];法音;2011年09期
10 田艳;;“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南岳衡山举行[J];法音;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林;;中唐诗境说与天台宗的关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李梅花;;试述宋日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内容[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谷林;许绪相;;天台县城城区污水收集系统[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4 周琦;;天台山文化“和合学”概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鲁芳;;关于浙江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细分市场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6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徐弘祖;徐建春;;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8 卜永坚;;“自古丛社中兴,必借王臣外护”——晚明天台宗僧人无尽传灯的文化网络[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临海龙头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N];台州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广艳;中韩牵手共同研讨“和谐社会与佛教”[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吴仲银;天台问禅:一草一木总关情[N];华东旅游报;2010年
4 记者 许渊;天台四项目同时“申遗”[N];台州日报;2005年
5 ;天台山国清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记者 马莉莉 通讯员 赵佳;以史为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N];浙江日报;2005年
7 谭明悦;促中日友好 绽和平之花[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靳虎松 周炜;气势磅礴的青莲寺[N];山西日报;2006年
9 沈永昌;天台祖庭国清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靳虎松;我国早期佛教寺院青莲寺[N];山西政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群;智榃禅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4年
2 成建华;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郝祥满;Y]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4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阮氏金凤(释严莲);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兰天;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D];西北大学;2004年
8 孔祥玲;“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绿琴;“天台宗玉泉系”考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陈保同;止观与性具[D];安徽大学;2005年
3 刘洪英;隋唐天台宗派特色之蠡测[D];厦门大学;2007年
4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思颖;天台六即论[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磊;天台宗山家与山外之争评述[D];吉林大学;2006年
7 苏磊;判摄与圆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刘朝霞;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王福芹;古代中韩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10 陈氏论(释如田);智者大师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3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2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