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易佛会通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1:22

  本文关键词:易佛会通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易学 佛学 会通 熊十力 太虚


【摘要】:易学和佛学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有着不同的精神旨趣与理论形态,二者原无交涉。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对佛学的理解日益深入,易学与佛学相互隔绝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二者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乃至会通。“易佛会通”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学与佛学进行双向考察的结果。历史上,知识分子从不同立场出发,对易学与佛学的相关概念、思想进行比较与融通,提出了许多“以易摄佛”或“以佛摄易”的理论,它们构成了“易佛会通”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近代“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的形势下,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易学与佛学以各自的特质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章太炎、马一浮、熊十力、太虚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会通易学与佛学的理论,“易佛会通”思想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突破,值得深入研究。“易佛会通”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客观现象,是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异质思想融合的典范。“易佛会通”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易学与佛学以至中国文化的理解,更能对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现状提供某种反思的参照。然而,与“易佛会通”的重要意义相比,学界的研究尚显薄弱。已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历时性的梳理与个案分析上,缺乏对“易佛会通”的一般规律性的总结。本文以熊十力和太虚的“易佛会通”思想为例,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学术环境及个人的思想进路入手,探寻他们会通易学与佛学的缘由与目的。同时,从熊十力和太虚的著作中挖掘其中对易学或佛学进行评判、融摄、会通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分析,梳理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与一般方法。以此为依据,对“易佛会通”的几个核心问题——“易佛何以能会通”、“易佛如何会通”、“易佛会通的结果如何”等——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易学 佛学 会通 熊十力 太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1;B94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21
  • 一 易学、佛学与易佛会通9-12
  • 二 易佛会通研究及存在的问题12-15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期望解答的问题15-17
  • 四 文献综述17-21
  • 第一章 熊十力与太虚生平思想简述21-25
  • 第二章 熊十力、太虚易佛会通思想的背景25-36
  • 一 社会背景25-26
  • 二 学术风气26-29
  • 三 为学进路29-36
  • 第三章 熊十力、太虚易佛会通思想的内容36-59
  • 一 思想的会通36-47
  • 二 概念的会通47-53
  • 三 方法的会通53-59
  • 第四章 熊十力、太虚易佛会通思想的途径59-69
  • 第五章 关于易佛会通的进一步思考69-77
  • 一 易佛何以能会通69-74
  • 二 易佛如何会通74
  • 三 易佛会通的结果如何74-77
  • 第六章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2
  • 致谢82-8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放;;开宗大师熊十力的牛气[J];传承;2008年19期

2 李维武;纪念熊十力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纪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04期

3 刘放;;熊十力:很牛的大师[J];教育;2008年30期

4 胡邦炜;熊十力哲学的价值与意义[J];文史杂志;2000年01期

5 陈改桃,李谋仲;寻求创造的形上根据─—熊十力的创造观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刘金鹏;“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哲学史;2001年04期

7 高瑞泉;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柴文华;论熊十力的人伦哲学[J];学习与探索;2002年05期

9 阳 征;“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10 高瑞泉;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J];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士敏;;儒学的“还原”——评熊十力的《原儒》[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散木;熊十力四访浙江[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陈仁仁;“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卓;熊十力: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阐扬人[N];光明日报;2003年

4 陈来;熊十力哲学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上海纪念熊十力先生逝世四十周年[N];文学报;2008年

6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为祥;熊十力的科学观[N];光明日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汝伦;《熊十力论学书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雷于怀;哲人典范名家笔墨[N];湖北日报;2011年

9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其成;新易家的生命主张[N];东方早报;2012年

10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赵建永;新发现的熊十力两通手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海龙;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博;熊十力辨伪释经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梓波;易佛会通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袁铭;熊十力心性革命思想探析[D];广西大学;2016年

4 凤鸣;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曹传安;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刘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7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朱琳;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杨秀;熊十力政治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29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29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