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具有代表性,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可以发现山东地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从汉末到西晋,山东地域在思想文化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学;道教已经起步,正在发展壮大之中;佛教则因传入较晚,尚未成气候,在山东影响不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改变,儒学式微,失去一家独尊的地位;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势头正盛;道教也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佛教略逊一筹。因此,这一时期的山东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而山东籍学者"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三教会通"的历史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山东地域为代表形象地展示于区域宗教之中。
【作者单位】: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 三教会通 区域宗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09AZJ002)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文化传播学”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29;K235
【正文快照】: 汉魏时期,道教处于酝酿和初创时期,还远未成熟;原本占优势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因时衰世乱而渐趋崩坏。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般认为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据三国魏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漆绪邦;刘勰的天师道家世及其对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2 汪春泓;;论刘勰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从《异苑》两条材料谈起[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索毕德;;晋代至唐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交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祥渝;;六朝暨丹阳地域山水文化浅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平,朱汉民;蒙元帝王的儒释道观及其演化[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2 苗泼;论辽代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3 关汉华;;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及其政治取向[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1期
4 杨军;;宋元时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段渝;;一代大儒刘沅及其《槐轩全书》[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6 傅金才;冯道的人生之道[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丁希勤;;元代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论[J];中国茶叶;2007年03期
8 孙海燕;;从黄庭坚看儒释道对宋代士大夫人格建构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2期
9 袁冰凌;;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若干经济文化观念[J];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02期
10 朋·乌恩;耶律楚材儒释道观评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达生;;《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虹;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D];山西大学;2006年
2 朱雪强;魏晋玄佛交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素红;《稽神录》、《江淮异人录》与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若斌;苏轼“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贞;中唐士人阶层社会心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海燕;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玲玉;宋代城隍信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68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6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