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思说到解释说:鲁迅神话观的逻辑进程
本文关键词:从神思说到解释说:鲁迅神话观的逻辑进程
【摘要】:鲁迅神话思想的发展可分三阶段。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提出"神思说",高度赞扬神话的想象力特质,对神话在激发主体情感、自由想象和变革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肯定,认为神话思维是人类文明不断更新、前进的基本动力;在北京工作时期,由于理想受挫、学理限制等原因,鲁迅提出"解释说",认为神话是原始先民解释万物存在的产物,神话成为外在于主体的历史遗留物,主体精神与神话之间的一体性关系遗失了。这一转变是鲁迅由"做着好梦的青年"向"真的猛士"转变的缩影:归国后的寂寥与挫折让鲁迅从充满激情的诗人变成了冷峻的思想家。在此背景下,鲁迅撷取神话片段陆续创作了《故事新编》,神话由此成为鲁迅自我精神的呈现物。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神话观 神思说 解释说 思想转变 逻辑进程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项目号13CZW019)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中国古代神话审美价值研究”(项目号2013SJD750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32
【正文快照】: 一、神思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鲁迅的神话研究可分三个时期: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提出了关于神话的“神思说”;在北京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期,鲁迅提出了关于神话的“解释说”。同时,鲁迅又截取上古的神话片段创作了《故事新编》。在以往研究中,人们对鲁迅后两个时期的神话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2 罗良平;再论对鲁迅的评价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景山;鲁迅心目中的改革和开放[J];炎黄春秋;2000年04期
4 史纪辛;再谈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则史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5 苏陂;我看《鲁迅先生》——普及好得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6 萧君和;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鄢烈山;鲁迅被神化过吗[J];唯实;2001年04期
8 白盾;伟大,也得有人懂——我的鲁迅观[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申中华;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J];今日浙江;2001年17期
10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2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3 车文秋;大众能接受“鲁迅”商标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5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鲁迅,并非整天板着脸”[N];南京日报;2008年
7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8 欧阳正汉;当“鲁迅”与名利相遇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鲁迅艺术身份及其艺术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7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懿;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妍;关于《品中国文人(鲁迅)》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夏晶;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民间思潮与鲁迅[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4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7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