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视域中的和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22:26
本文关键词:宗教社会学视域中的和平研究
【摘要】:全球化时代,凡是具有善良意志的人都希望建设一个消除了暴力,或者至少是有效降低其发生机率的世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应当如何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付出努力?虽然和平研究长期致力于探讨对实现和平这一价值具有实际效果的条件和方式,但冲突与和平作为极其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方面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也不存在某种简单划一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冲突和暴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少信仰的有力支撑,任何关于和平的美好愿景都难免会化作泡影。就此而言,在人类建构和平的过程中,宗教的作用和影响值得认真对待。 冷战结束以来,许多有关宗教之社会定位的研究,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宗教在引发社会内部或异质社会之间的混乱局面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国际局势,就能轻易地举出宗教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诱发战乱的事例。这些都在无形中促成并强化了人们头脑中关于宗教之危险性和破坏性的倾向性意识,并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和“9.11”事件的发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认同,以至于每当分析战争动因时,往往“言必称宗教”,甚至提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万变不离其‘宗’”,逐渐确立起了“宗教是问题”的叙事前提。相对而言,虽然近150年的宗教学术研究对于和平及其相关问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但围绕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作用所作的系统论述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们在信仰上、情感上抗拒去理会、接受那些将宗教与和平对立起来的提法,但仍必须直面它们,起码需要了解它们产生的动因。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冲突的基本态势,以及宗教作为常见的文化革新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人们有必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厘清宗教与和平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宗教在建构和平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给予准确而又合理的描述和评论。 本文力求使用宗教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来评估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冲突的基本状况,从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通过身份、意义、秩序三个关键词来区分宗教的作用与影响,将和平的建构作为全球化条件下与宗教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借此建立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基本形态与发展趋势的新类型学,并对当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梳理和预见,从而使宗教社会学研究达到一种比较适合于人类当前经验的境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是一个基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考察。在论述的过程中,也会尝试将宗教社会学与宗教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方法加以统合,力图在交叉整合的基础上对研究主题作出较为完整和清晰的思考。 本文的核心论题在于,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意义?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宗教”与“和平”这两个基本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将宗教视作一种社会力量的体系,并分为解释力、凝聚力和控制力三方面加以论述;将和平视为“非暴力的和创造性的冲突转化”,并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对于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点明宗教是人类建构和平的基本力量。第二章主要从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宗教社会学视域中和平研究的基本架构;着重分析了“宗教的社会性理解”和“社会的宗教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和平在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所对应的特征和要素,体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特色。第三章以“身份”为主题,从个体层面揭示了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意义;通过梳理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论述了宗教在增进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有助于促成“自我”与“他者”的共在,进而实现个体的完整存在。第四章基于人类对“意义”的普遍关注,提出宗教通过有效的意义共契,可以在群体整合方面发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回顾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问题,论证了宗教在推动意义共契的前提下,能够促成“正统”与“异端”的和解,推动群体关系的均衡发展。第五章立足于“秩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宗教对于社会整体和谐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中阐发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秩序问题,阐述了宗教在维系现行秩序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神圣”与“世俗”的相互建构,有利于社会氛围向整体和谐转化。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结构来看,虽然“社会、组织和个体这几个分析层次对任何复杂社会中的宗教研究都具有启发性”,但真正将这一理论原则加以贯彻的,在已有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本文力图遵循“个体—群体—社会”的分析模式,全面而又准确地剖析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作用。其二,就内容而言,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谈论和平,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的限阈。本文着重从“宗教的社会性理解”和“社会的宗教性特征”两个方面讨论了其中所蕴涵的和平问题,进而归纳出宗教社会学视野下的“和平”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为从不同层面探讨和平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其三,从观点来看,本文主张“宗教是建构和平的基本力量”,并围绕其展开论述,这与常见的从教义层面发掘和平理念或是从行为层面探究和谐精神有所不同。本文所关注的,仅仅是当前围绕宗教展开的诸多争论中的一个话题,即怎样有效观察和分析宗教与和平之间多重维度、难以捉摸的关系。通过对这一论题的深入讨论,宗教社会学可以确立起必要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获得新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宗教 和平 身份 意义 秩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1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绪论11-31
- 一、选题由来与意义15-17
- 二、学术综述与反思17-29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29-31
- 第一章 宗教:建构和平的基本力量31-70
- 第一节 宗教与宗教力34-46
- 一、宗教的解释力39-42
- 二、宗教的凝聚力42-44
- 三、宗教的控制力44-46
- 第二节 和平观的当代发展46-56
- 一、完整的个体存在49-51
- 二、均衡的群体关系51-53
- 三、和谐的社会氛围53-56
- 第三节 以宗教建构和平56-70
- 一、以宗教建构和平之可能58-63
- 二、以宗教建构和平之必要63-70
- 第二章 和平研究的“宗教—社会”向度70-104
- 第一节 宗教的社会性理解72-79
- 一、身份的表征74-76
- 二、意义的承载76-77
- 三、秩序的隐喻77-79
- 第二节 社会的宗教性特征79-92
- 一、自我与他者82-85
- 二、正统与异端85-87
- 三、神圣与世俗87-92
- 第三节 宗教社会学视域中和平研究的基本结构92-104
- 一、个体层面:稳定的身份与完整的存在94-97
- 二、群体层面:共有的意义与均衡的关系97-100
- 三、社会层面:合理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100-104
- 第三章 身份认同与个体关怀104-162
-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105-120
- 一、“宗教性”与宗教107-112
- 二、作为身份的宗教112-117
- 三、宗教身份117-120
- 第二节 基于宗教的身份认同120-138
- 一、宗教的认同功能122-126
- 二、以宗教建构身份126-131
- 三、宗教与身份认同131-138
-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完整的个体存在138-162
- 一、生命的认同之维143-151
- 二、“自我”与“他者”的共在151-162
- 第四章 意义共契与群体整合162-227
-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问题166-195
- 一、宗教与“理性化”169-177
- 二、救赎宗教中的“神正论”问题177-184
- 三、宗教象征与意义表达184-195
- 第二节 基于宗教的意义共契195-211
- 一、宗教的共契效应196-200
- 二、以宗教获取意义200-207
- 三、宗教与意义共契207-211
- 第三节 意义共契与均衡的群体关系211-227
- 一、整合的共契本质214-219
- 二、“正统”与“异端”的和解219-227
- 第五章 秩序维系与社会和谐227-286
-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秩序问题229-253
- 一、宗教与“合法性”231-236
- 二、体现于社会文化中的“秩序”236-243
- 三、宗教的秩序意蕴——从“人性宗教”到“公民宗教”243-253
- 第二节 基于宗教的秩序维系253-271
- 一、宗教的维系作用255-259
- 二、以宗教塑造秩序259-265
- 三、宗教与秩序维系265-271
- 第三节 秩序维系与和谐的社会氛围271-286
- 一、秩序的和谐旨归274-278
- 二、“神圣”与“世俗”的平衡278-286
- 结语286-290
- 参考文献290-303
- 后记303-3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云贵;;伊斯兰宗教与伊斯兰文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2 张志刚;;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方文;;政治体中的信徒——公民困境:群体资格路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强;;世俗世界的神圣帷幕——从社会控制角度看人间佛教的社会承担[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5 乔瓦尼·菲洛拉莫,陆象淦;宗教多元性与认同性危机[J];第欧根尼;2004年02期
6 徐以骅;章远;;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8 小约翰·B.科布,曲跃厚;一个宗教哲学家对恐怖主义的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刘骞;;论西方宗教与国家安全[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关启文;;宗教在公共领域的角色——哈贝马斯的后世俗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979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7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