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制度与藏区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17-10-06 04:13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制度与藏区生态环境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拉卜楞寺僧侣制度 甘南藏区生态环境 藏传佛教权威
【摘要】:本文以民国甘南藏区为例,,首先在对民国时期相关汉文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做一番资料的讨论分析,并对本文相关汉文资料的使用情况作一介绍。再从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入手,结合民国时期夏河县人口和甘南游牧部落家庭的考察,在探讨寺院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历史上盛行的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制度,由于吸收了当地大批男性出家为僧,影响了男女性别的正常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藏区人口的增长;同时,客观上吸收了过剩人口,减少了劳动人手,从而也减轻了人类对于藏区自然环境的压力。故而,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制度的存在和运作,客观上起到了调节藏区人口、物质生活资料增长同生存环境之间趋于平衡的作用。最后从藏区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藏传佛教权威的介入,初步探讨其对藏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力度问题。 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 一、该研究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说明。分别指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是本选题产生的缘起;选取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民国时期夏河县人口和甘南游牧部落家庭的考察,探讨寺院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丰富藏区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是本研究理论意义的所在,期望本研究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做点现实意义的贡献。 二、该研究汉文资料运用的讨论与相关研究评述。对研究中汉文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和讨论,认为科学地、有选择地运用汉文资料是本文研究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同时,该章节还对本研究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评述,总结认为:前人所作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给本文深入探讨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制度与藏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和难得的思路探索;另一方面从历史上藏区人口与环境压力的角度来分析藏区历史环境问题,已有的研究尚显不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僧侣来源与藏区环境的历史地理探讨。首先从拉卜楞寺僧侣的学习年限、僧侣等级、出身来源及供养关系对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作一剖析。然后结合1928—
【关键词】:民国时期 拉卜楞寺僧侣制度 甘南藏区生态环境 藏传佛教权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9.2;K29
【目录】:
- 一、绪论9-12
- (一) 选题缘由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11-12
- 二、汉文资料讨论与研究评述12-21
- (一) 汉文资料讨论12-18
- (二) 研究评述18-21
- 三、僧侣来源与藏区环境:基于1928—1945年夏河县人口和甘南游牧部落的考察21-36
- (一) 拉卜楞寺僧侣制度21-28
- 1.拉卜楞寺及其子母寺院群21-23
- 2.僧侣的学习年限23-24
- 3.僧侣人数与僧侣等级24-25
- 4.僧侣来源及供养关系25-28
- (二) 1928—1945年夏河县人口及甘南藏区游牧部落28-30
- (三) 基于民国拉卜楞寺僧侣、甘南人口资料的历史环境探讨30-36
- 四、生产方式与藏区环境之间:藏传佛教权威的介入36-41
- (一) 藏传佛教权威36-37
- (二) 民国甘南藏区藏传佛教权威介入力度的初步探讨37-41
- 五、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8
- 附录1:拉卜楞寺所属寺院统计一览48-51
- 附录2:1958年甘南藏区藏族部落人口、户数统计51-53
- 附录3:藏区自然地理要素常用汉文名称及释义53-55
- 后记55-5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晋荣;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0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8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