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梅县白宫乡村的社会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粤东梅县白宫乡村的社会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阳白宫 明山宫 宗族 近代华侨 区域社会变迁
【摘要】:本文以传统客家地区粤东梅县白宫地区,从宋朝至近代的社会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从白宫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北宋开始,研究一个民间信仰的神明——明山公王是如何融入到当地,进而变成整个地区的保护神;明清时期随着科举的兴盛和宗族的建构,士绅在倡导乡民供奉神明的同时,又操控神明崇拜。近代以来随着乡人“下南洋”和华侨对家乡的建设,白宫地区经历了一个近代化的过程,成为典型“侨乡”。对于这个既传统又开放的地区,本文将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料探寻这个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以及神明、宗族、士绅、华侨的相互联系。宋元时期的白宫只是一块隶属程乡县下万安乡、万安图的区域,因宫成聚落,明山公王也随当地居民的汉化而变成当地汉族神明。明代以来,当地望族取得科举的巨大成就使得白宫闻名梅州,开启了白宫地区的兴盛时期。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梅城危机频发,白宫人士多次救梅州于水火。清末民国初,受国际形势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影响,许多白宫人“下南洋”。华侨在海外致富后,在家乡创办新学,修路建桥,改造市政,使白宫地区经历了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成为“华侨之乡”的代表。宋朝以来,明山宫祖庙一直是当地的信仰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地方信仰保佑当地宗族,宗族主导民间信仰。华侨的出现又加固民间信仰和当地宗族的内部关系,三者互有裨益,又互相交融。
【关键词】:西阳白宫 明山宫 宗族 近代华侨 区域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导论7-14
- 1.1 问题的提出7-8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3 文献综述9-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白宫地区的概况14-25
- 2.1 白宫地区的历史归属14-15
- 2.2 白宫名称的来由15-17
- 2.3 白宫地区的建置沿革17
- 2.4 白宫地区的自然因素17-18
- 2.5 白宫地区的人文因素18-25
- 2.5.1 经济与物流18-19
- 2.5.2 风俗与民间信仰19-25
- 第3章 宋元时期的白宫社会与明山宫25-42
- 3.1 白宫社会与畲族25-36
- 3.1.1 白宫地区畲地名25-28
- 3.1.2 白宫地区钟姓28-31
- 3.1.3“郎”名初探31-36
- 3.2 白宫明山公王初探36-41
- 3.2.1 明山公王36-39
- 3.2.2 龙源公王39-41
- 3.3 小结41-42
- 第4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的宗族发展与地区变迁42-67
- 4.1 李姓迁居白宫龙冈42-49
- 4.1.1 白宫龙冈的来由42-43
- 4.1.2 李素开基龙冈与发展43-46
- 4.1.3 李蕴的宗族建设与社区贡献46-49
- 4.2 科举与仕宦49-60
- 4.2.1 登科与入仕49-55
- 4.2.2 文举的兴盛55-58
- 4.2.3 明山宫的转变58-60
- 4.3 士绅与明山宫60-62
- 4.4 武官的兴盛62-66
- 4.5 小结66-67
- 第5章 近代侨乡的形成与社会变迁67-90
- 5.1 华侨的出现67-69
- 5.1.1 华侨出国原因67-68
- 5.1.2 华侨出国渠道68-69
- 5.2 白宫水客69-75
- 5.2.1 白宫水客简介69-70
- 5.2.2 水客李权盛及其经营秘诀70-75
- 5.3 华侨与白宫特色民居75-83
- 5.3.1 围龙屋棣华居的修建和特色76-77
- 5.3.2 中西合璧式“联芳楼”的建造与特色77-78
- 5.3.3 近代乡村建筑变迁78-80
- 5.3.4 白宫华侨与墟市80-83
- 5.4 乡村建设与教育事业83-88
- 5.4.1 侨乡的基础建设83-85
- 5.4.2 华侨与教育事业85-88
- 5.5 小结88-90
- 第6章 结论90-91
- 致谢91-92
- 参考文献92-95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秘密社会与社会变迁(三篇)[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王霞蔚;;“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陈红民;;“以人为本”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J];民国档案;2008年03期
4 ;西藏60年社会变迁之回眸[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5 戴迎华;汤丽丽;;社会变迁视野下我国农村宗教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周忠惠;;浅谈社会变迁对民俗生存空间消极影响[J];金田(励志);2012年07期
7 郭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怒族社区的社会变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弓丽娜;现代社会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9 周颂伦;有关战后日本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J];日本学论坛;2001年01期
10 胡军文;金鑫;;英法社会变迁的路径比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汤志祥;;过往二十年社会变迁对词语的催生与筛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1期)[C];2004年
3 宋宁而;;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4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5 程德;;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周晓虹;;社会变迁及其对中国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挑战[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7 洪佳期;;近代上海的社会变迁与法律多元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8 郗志群;;简论近代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李书亮;;搏击社会变迁之潮的季方[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卞利;;祁门六都村的社会变迁与宗族管理简论[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航;国家“治理”:面向社会变迁的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彭南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0年
3 刘巾(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社会变迁转型中的文化转型[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4 武汉大学 周荣;垸:明清两湖平原社会变迁的核心要素[N];光明日报;2013年
5 通讯员 任卫华 张志新 记者 霍晓丽;30年村务档案记录社会变迁[N];河北日报;2008年
6 沈渭滨;把握社会变迁与财政演变的双向互动[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沈杰;社会变迁下不容忽视的心理震荡[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周东飞;读懂逆天工资单背后的社会变迁[N];长春日报;2013年
9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社会学所 沈杰;心理问题与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先耀;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徐新;二十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D];上海大学;2005年
3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二战后西方社会变迁与政党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连莉娟;交往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旭;民族符号传播与文化转型[D];南京大学;2014年
4 朱进;《人民日报》广告与社会变迁(1949-1959)[D];安徽大学;2016年
5 韦小宁;景区化:一种少数民族社区社会变迁的新形式[D];贵州大学;2016年
6 许颖;粤东梅县白宫乡村的社会变迁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7 李胜;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与边区农村社会变迁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8 孟庆梓;改革开放后海外新移民与农村社会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冬冬;1982年宪法及修改与中国的社会变迁[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90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9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