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初始pH值下反硝化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
本文关键词:不同初始pH值下反硝化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
【摘要】:采用批式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pH值下反硝化包埋颗粒在反应过程中NO_2~--N、NO_3~--N、TN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反硝化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NO_3~--N为30mg/L,反应温度控制在30℃,C/N比为6,反应周期为5h条件下,反硝化污泥经包埋后经过2周的适应性培养即表现出很好的反硝化性能,不同的初始pH值下,反硝化过程中NO_3~--N的去除主要在0~lh内,NO_2~--N的积累在1h时达到最大,同时pH值出现拐点,在1h达到最大后略有降低,这一拐点可以作为亚氮积累达到最大时的指示参数.动力学研究表明,反硝化最大比反硝化速率K_(den)出现在pH=7.5和8.0时,为2.9mgNO_x~--N/(gMLVSS·h),表明最适宜反硝化包埋颗粒的pH值为7.5~8.0,TN去除率在91.7%以上.通过硝酸盐氮的比反硝化速率和亚硝酸盐氮的比反硝化速率的比较,可知在反硝化过程中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都大于亚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是造成亚氮积累的原因.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5ZX07202-013) 16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双培养计划新兴专业建设(004000542216031)
【分类号】:X703.1
【正文快照】: 反硝化作为生物脱氮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反硝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微生物组成[1]、碳源种类[2]、p H值[3]、DO[4]和C/N[5]等.包埋固定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中一项新兴的微生物固定技术,它是将微生物包埋在聚物膜或凝胶小格中,使微生物细胞被包埋在载体内部,载体的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曾金平;邓海亮;陈光辉;;污水处理热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J];建设科技;2015年13期
2 赵j;倪伟敏;贾秀英;周霞;;初始pH值对废水反硝化脱氮的影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马娟;宋相蕊;李璐;;碳源对反硝化过程NO_2~-积累及出水pH值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0期
4 袁怡;黄勇;邓慧萍;盛学敏;潘杨;李祥;;C/N比对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5 付昆明;曹相生;孟雪征;朱兆亮;钱栋;;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积累规律[J];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6 孙洪伟;王淑莹;王希明;时晓宁;杨庆;彭永臻;张树军;;低温SBR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12期
7 殷芳芳;王淑莹;昂雪野;侯红勋;彭永臻;王伟;;碳源类型对低温条件下生物反硝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8 马娟;彭永臻;王丽;王淑莹;;温度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pH值变化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9 姜体胜;杨琦;尚海涛;甘一萍;白宇;王洪臣;;温度和pH值对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10 袁林江;聚乙烯醇(PVA)固定化反硝化菌的脱氮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飞;戴海平;孙磊;张程;吴云;;低温下多级AO-MBR工艺处理市政污水中试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年03期
2 李健伟;胡晓瞳;刘勇;;反硝化过程外加新型碳源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7年05期
3 吉芳英;白婷婷;张千;许晓毅;赵艮;龚珊;范剑平;;固体碳源反硝化滤池脱氮效果及沿程生化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4 高剑平;黄建峰;张梁;蔡仕俊;;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同步脱氮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运行[J];过程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5 郭晓娅;年跃刚;闫海红;殷勤;高鹏;陈光伟;;玉米淀粉废水强化混凝与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7年01期
6 彭尔兴;章定文;周利;孙鹏程;;施氏假单胞菌应用于IPS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7 吴兴海;李咏梅;;碳氮比对不同滤料反硝化滤池脱氮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8 李玲玲;刘晓萍;杨兆雪;;低C/N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年12期
9 王先涛;李易;黄韬;王海;周健;;水力负荷对反硝化滤池深度脱氮效能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21期
10 刘鑫;魏文涛;王灏瀚;;A_2N系统短程反硝化除磷菌的驯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化工;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辉;李军;邓海亮;张彦灼;郑林雪;赵白航;王昌稳;郑照明;;厌氧氨氧化污泥包埋固定化及其脱氮效能[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郝晓地;;反思污水处理现状、定向技术未来[J];建设科技;2015年01期
3 赵庆彬;毕学军;臧海龙;姜斌;刘长青;;不同碳源对活性污泥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2013年05期
4 唐崇俭;熊蕾;王云燕;郑平;;高效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动力学特性[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5 王朝朝;李军;;自养硝化与异养反硝化污泥膜污染特性的对比[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6 林华淮;廖德祥;耿安朝;;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脱氮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年11期
7 袁莹;周伟丽;王晖;何圣兵;;不同电子供体的硫自养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5期
8 袁怡;黄勇;邓慧萍;盛学敏;潘杨;李祥;;C/N比对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9 王永磊;李军;;我国分散式中小型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水工业市场;2012年03期
10 巩有奎;王淑莹;王莎莎;王赛;;碳氮比对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_2O产生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连胜;积雪、冰雪和冰中硝酸盐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2年06期
2 蒋德富,易江,申玉熙,李文华,郑咸金,宋亨忠;乌鲁木齐市郊区蔬菜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3 赵振高;;饮水中硝酸盐氮简易试剂管的研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1年01期
4 赵振高,侯悦;饮水中硝酸盐氮简易试剂管的研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5 孙福春,宋波,赵泽友,隋安波,朱巧玲,陶玉辉;汞-镉柱还原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探讨[J];山东环境;2000年S1期
6 唐富珍;直接加热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探讨[J];广西预防医学;2000年02期
7 郭晓燕;水中硝酸盐氮检测方法准确度的探讨与改进[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年04期
8 虎华;测定水中硝酸盐氮方法的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年04期
9 刘存功;硝酸盐氮测试方法的改进[J];中国水利;2004年07期
10 袁东晖;李峰;;水中硝酸盐氮含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灿方;李琳;王立忠;李文嘉;郑春贤;;两种方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比较分析[A];2012年铁路卫生防疫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倪杭娟;易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条件因素[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3 全为民;沈新强;甘居利;沈晓盛;;海洋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及去除硝酸盐氮模拟试验[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刘存功;时文博;丁丹丹;尚俊生;刘运生;杨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酸盐氮的研究[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铁龙;孙丽莉;金朝晖;安毅;李淑静;;纳米Fe/Cu-Pd/Cu的制备及其还原硝酸盐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张环;金朝晖;韩璐;王薇;修宗明;高斯;;负载型纳米铁还原硝酸盐氮的反应机理探讨[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盛建;;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不确定度分析[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宫辉力;赵文吉;张松梅;;基于GIS的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浓度场数值仿真[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珍;锯末-Fe~0耦合体系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程东会;北京城近郊区地下水硝酸盐氮和总硬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陆彩霞;氢自养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高浓度硝酸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利军;有机物强化电化学法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陈多多;基于土地利用与氮稳定同位素的赣江硝酸盐污染源识别[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颖;氨氮和硝酸盐氮对沙雷氏菌S2除铬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功能基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段伟伟;电极生物膜法脱除水中硝酸盐氮效能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5 张倩倩;生物渗透反应墙治理地下水硝酸盐固相碳源优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滕龙;紫外/亚硫酸盐体系还原降解硝酸盐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王乐乐;TiO_2纳米电极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王磊;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污染源解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陈占;不同含铁体系对水中硝酸盐与环丙沙星的降解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翁柔丹;快速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氯化钒粉剂法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45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4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