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高铁酸钾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氧化絮凝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5:33

  本文关键词:高铁酸钾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氧化絮凝特性研究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铁酸钾 深度处理 有机物 悬浮物


【摘要】:水资源水质性短缺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高铁酸钾作为一种铁盐广泛存在于自然中,集氧化、絮凝、除臭、杀菌、除藻等作用于一身,是一种多功能的水处理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论文利用高铁酸钾的氧化和絮凝特性,研究其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并进一步研究了高铁酸钾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高铁酸钾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高铁酸钾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pH介于8~10.2之间,高铁酸钾较稳定。高铁酸钾投加量为10 mg/L时的自分解速率比40 mg/L时低,说明高铁酸钾投加量越小其越稳定。随着时间的增加,高铁酸钾的剩余浓度越来越小,当溶解时间为200s以后,高铁酸钾的剩余浓度基本不变。(2)研究了pH、高铁酸钾投加量、氧化时间等因素对高铁酸钾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铁酸钾投加量、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污染物在碱性环境中的去除效果较好,当pH为10.31时,COD、TOC去除率分别达到10.63%、10.44%;在pH、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逐渐增大,当高铁酸钾投加量增加到40 mg/L时,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本不再发生变化,COD、TOC去除率分别基本维持在20.56%、19.66%左右;在高铁酸钾投加量、pH一定的条件下,当时间为25 min后,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不变,COD、TOC去除率分别基本维持在21.5%、19.81%左右。总的来说,在氧化阶段,高铁酸钾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对磷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不明显。(3)研究了pH、高铁酸钾投加量、絮凝反应时间对高铁酸钾絮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铁酸钾投加量、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当pH为6.93时,COD、TOC去除率分别达到8.67%、8.07%,此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当pH为3.28时,TP、SS去除率分别达到30.01%、28.23%,此时对磷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在pH、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当高铁酸钾投加量增加到40 mg/L时,污染物的去除率不再增加,COD、TOC、 TP、SS去除率基本分别维持在14.84%、12.76%、34.38%、43.75%左右;在高铁酸钾投加量、pH一定的条件下,当时间为30 mmin后,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不变,COD、TOC、 TP、SS去除率分别基本维持在23.73%、22.72%、51.96%、68.75%左右。总的来说,在絮凝阶段,高铁酸钾对磷和悬浮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去除部分有机物。(4)高铁酸钾、高锰酸钾和氯化铁对比实验表明,高铁酸钾能同时去除有机物、磷、悬浮物,说明高铁酸钾是一种兼具氧化性和絮凝性的水处理剂。(5)研究了污染物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氧化阶段,COD、TOC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多项式y=-0.0399x2+1.8496x+1.8295,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6; y=-0.0378x2+1.7008x+1.5778, R2=0.96。在絮凝阶段,TP、SS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多项式y=-0.0437x2+3.0864x+1.594, R2=0.97; y=0.5833x2-6.3452x+21.429, R2=0.98。说明拟合的公式均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6)研究了高铁酸钾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对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磷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当高铁酸钾投加量为40 mg/L,氧化时间为25 min,絮凝时间为20 min时,COD、TOC、TP、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7.45%、36.48%、23.86%、40%,说明高铁酸钾能有效去除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磷和悬浮物等污染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9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子杰;柯胜绍;;对坚持“空间均衡”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5年12期

2 涂盛辉;朱细平;刘婷;梁海营;杜军;彭海龙;;紫外强化湿式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实验及机理分析[J];环境化学;2014年09期

3 乔春光;;几种污水深度处理常用过滤工艺的介绍[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11期

4 李玉敏;王金霞;;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水利经济;2013年05期

5 李海刚;;O_3/H_2O_2协同氧化法预处理石化废水的实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3年17期

6 高勇;贺一凡;梁建芬;黄振武;;基于邻二氮菲的铁价态分析方法的比较[J];食品科技;2013年05期

7 周康;霍明昕;汪小雄;姜成春;;Si-FeOOH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活性艳红MX-5B的效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8 姚婧梅;张智;任丽平;李舒扬;韩乐;;化学除磷中Fe(Ⅲ)和Fe(Ⅱ)盐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9期

9 刘惠玲;;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年07期

10 吕尤;李星;俞岚;杨艳玲;;典型的高效混凝与沉淀工艺[J];净水技术;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维超;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双酚A和磷酸盐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巴依尔明达;Fe(Ⅵ)-TiO_2纳米管光降解亚硝基二甲胺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林帅;娄山河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鞠艳梅;高铁酸钾的化学合成及其对酚类物质降解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杨亚峰;分光光度法研究高铁(Ⅵ)酸钾氧化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D];河北大学;2012年

5 赵景涛;高铁酸盐的稳定性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6 裴慧霞;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7 刘臣;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初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尚宏利;电解法制备高铁酸钾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宋亚瑞;高铁酸钾的稳定性及其氧化甲苯制苯甲醛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322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22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