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及HA对孝妇河底泥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pH及HA对孝妇河底泥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如今底泥重金属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pH值及胡敏酸(HA)是影响底泥中重金属释放的两大因素。本文首先通过释放试验研究了pH值对孝妇河底泥重金属Cd、Ni、Cu释放的影响。该试验以去离子水和河水做浸出液,固液比为1:10(m/v,g/m L),p H值为0-14范围内进行。试验条件模拟酸雨、工业突发爸爸污染等不同情况下的水体环境并为预测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应Visual MINTEQ软件进行模拟。随后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方法提取释放试验后底泥中重金属形态,根据重金属不同形态探究其释放的原理。本文最后从孝妇河底泥中提取胡敏酸(HA),在p H=5.0±0.1;温度293K-313K;金属浓度(10-100 mmol L-1)条件下进行HA吸附Cr(VI)和Cd(II)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释放试验结果表明,以去离子水做浸出液Cd、Ni、Cu的释放量分别为1.0-2.7mg/L;8.0-14 mg/L及0.6-3 mg/L。在pH=0时,Cd的释放量最大;p H=5-9时,释放量最小;在pH=0-4时,Ni的释放量最大;在pH=5-10范围内,释放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在pH=0-6范围内,Cu的释放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在p H=6-10范围内,Cu的释放量较为平稳。以河水做浸出液时,试验结果与去离子水做浸出液相似。Visual MINTEQ能够有效地判断化学物质的形态分布,同时也能在预测金属的吸附和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形成方面有所应用。Tessier连续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残渣态的Cd明显析出,尤其在pH=0-4范围内;残渣态的Cd含量超过50%。在pH=0-5范围内,可交换态的Ni含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在pH=0-9范围内,底泥中Cu各形态含量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碳酸盐结合态。浸出试验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与H+、金属离子以及胶体吸附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关。根据p H值对受污染河流底泥中Cd、Ni、Cu释放的影响能够准确地评估酸性/碱性水条件下底泥中金属释放的风险。由HA吸附Cr(VI)和Cd(II)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试验结果可知,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模型进行描述。吸附位点i=A、B、C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吸附位点A、B选择性吸附Cr(VI);吸附位点A、C吸附Cd(II)。每个吸附过程都可用热力学参数表示;该吸附过程是吸热自发的。HA吸附Cr(VI)和Cd(II)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并在24 h内达到平衡。吸附反应由扩散过程控制,吸附类型为物理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云兵,李伟中;超累积植物富集重金属的分子生化机理[J];四川环境;2004年05期
2 汪晶晶;;水稻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年06期
3 李双文;;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渠道[J];百科知识;2011年01期
4 袁旭音,陶于祥,王润华,姜月华,王爱华;湖州市不同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J];上海地质;2002年03期
5 胡省英,冉伟彦,范宏瑞;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J];地质与勘探;2003年05期
6 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J];土壤;2005年03期
7 谢宝贵,刘洁玉;重金属在三种食用菌中的累积及对其生长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05年02期
8 薛艳,沈振国,周东美;蔬菜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的差异与机理[J];土壤;2005年01期
9 张炜鹏;陈金林;黄全能;王擎运;赵好;薛丹;;南方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孙嘉龙;肖唐付;周连碧;何立斌;宁增平;李航;彭景权;;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文珊;陆健健;;迁徙滨鹬对重金属的富集及其环境检测意义[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褚武英;俞膺浩;袁维佳;;淡水动物体内重金属的生态化学特征[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文英;;福州市蔬菜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绪平;吴堑虹;戴塔根;;地貌及风向对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洁;刘文英;陈卫军;;电镀污染区植物对复合重金属的富集、转移和修复潜力[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永婷;钱忠英;盛春;李新国;;上海地区几种淡水动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8年
7 李薇;肖翔林;吴文如;;药用动、植物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利与弊[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刚;伍钧;;甘洛废弃铅锌矿区几种草本植物的重金属耐性研究[A];四川省第十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爱霞;张敏;方炎明;;重金属在南京城市树木中的富积及大气污染评价[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乃明;李阳红;;污水灌区土壤-作物系统对三种重金属吸收富集特征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芳;成都经济区生态研究获多项重要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范玲 刘应平;长江水质受流域内特殊地质体影响明显[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康传义 陈艳 实习生 赵佳 陈欢;我们的土地被污染了吗?[N];陕西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童光来;蜈蚣草拯救“中毒”土壤[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郑荣 罗会江 本报特约记者 金光;农业地质开路 品牌农业强省[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薇;微生物—蓖麻联合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潘峗;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毒性行为及其资源化利用过程的风险评估[D];上海大学;2015年
3 万甜;超声溶胞污泥回流-SBR工艺典型重金属再分配及累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婷;微生物细胞表面的化学/基因改性调控用于重金属分离及(形态)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5 刘小雪;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杨成方;金属硫化物矿区稻田土壤中硫素的迁移转化及次生硫酸盐矿物中重金属的溶出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海燕;大蒜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8 李其林;重庆市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陆引罡;铅镍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其根际微生态特征[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昱璇;滇池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在四种蔬菜中的累积效应及其风险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丽洁;海带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及重金属诱导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侯运楠;重金属抗性菌的生物吸附特性及抗性基因CzcA的克隆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安红梅;三峡库区耐淹植物内生真菌重金属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马新旺;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小麦积累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研究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5年
6 朱赛勇;玉米和豆科植物单播及混播对弱碱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提取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李少丛;河南省砂姜黑土基本性质时空变化分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D];郑州大学;2015年
8 叶美玲;南极酵母AN5重金属Cu~(2+)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吕世峰;松花江哈尔滨段沉积物污染评估及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曾东梅;有机—无机复合稳定剂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处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3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2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