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青贮秸秆活性炭制备及改性对两种典型抗生素的吸附

发布时间:2017-12-26 05:31

  本文关键词:青贮秸秆活性炭制备及改性对两种典型抗生素的吸附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贮 活性炭 环丙沙星 阿莫西林 吸附


【摘要】:本文采用H_3PO_4活化法,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制备活性炭。为了提高秸秆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了青贮改性秸秆制备活性炭,以及丁二酸改性青贮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并进一步研究了对水中环丙沙星及阿莫西林的吸附。本文所列五种活性炭分别为秸秆活性炭(AC-1、AC-2),青贮改性秸秆活性炭(AC-S1、AC-S2),丁二酸改性青贮秸秆活性炭(AC-SA)。在制备工艺上,AC-1与AC-S1分别是在原料与磷酸浸渍比1:2,活化时间为10h,炭化温度450℃下,炭化时间1h时制备而成。AC-2、AC-S2和AC-SA采用响应面法(RSM)中心组合(BBD)设计实验方案,优选实验方案为炭化温度584℃,原料与磷酸浸渍比1:1.9,改性剂丁二酸投加量0.005 mol/g,炭化温度1h制备而成。对所制备活性炭进行比表面积与孔径等物理指标分析,AC-1比表面积为1091.22m~2/g,AC-S1为741.63m~2/g,AC-1活性炭兼具微孔和中孔,AC-S1大部分是微孔。AC-2比表面积为1455 m~2/g,AC-S2比表面积为1521 m~2/g,AC-SA为1347 m~2/g,三种活性炭兼具微孔和中孔。对活性炭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AC-1表面比较光滑,孔径较大,AC-S1较为粗糙,附着酸性官能团。与AC-S2、AC-2相比,AC-SA表面含有较多附着物,推测原因是活性炭表面有残留的丁二酸。Bohem滴定与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活性炭表面均含有羧基、内酯基、酚羟基和羰基等官能团。AC的酸性官能团含量远低于AC-S1,酸性官能团含量:AC-SAAC-2AC-S2,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相一致。AC-1及AC-S1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环丙沙星,AC-S1去除效果更好。吸附量分别为323.70 mg/g和407.75 mg/g,去除率分别达到63.85%和80.58%。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12h左右到达平衡,二者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用Langmuir模型来分析吸附情况更适合,两种活性炭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pH值对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在pH=5-7时吸附效果较好。分析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静电作用、阳离子交换、π-πEDA等作用。AC-2、AC-S2及AC-SA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阿莫西林,AC-SA去除效果更好,吸附量为45.60 mg/g,去除率达到90.96%。AC-2与AC-S2吸附效果差不多,吸附量分别为38.84mg/g和39.69 mg/g,去除率分别达到77.99%和78.36%。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6h左右到达平衡,二者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吸附等温模型更适合用Langmuir模型。活性炭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其中AC-SA有部分多分子层吸附。pH值对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好。分析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静电作用、阳离子交换、π-πEDA等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24.1;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4年全国活性炭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林产化工通讯;2004年02期

2 黄伟;贾艳秋;孙盛凯;;活性炭及其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3 孙康;蒋剑春;;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06期

4 孙宝林;新型活性炭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劳动保护;1995年04期

5 孙艳;;活性炭制备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年01期

6 韩相理;芦春梅;;净美兼具——活性炭工艺品材料和功能初探[J];美术大观;2014年01期

7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8 李梦青,王新征,居荫轩,郑永丽;钙催化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王鹏,张海禄;表面化学改性吸附用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10 崔静,赵乃勤,李家俊;活性炭制备及不同品种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春燕;王公应;冯良荣;;活性炭载体改性进展[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伟容;肖泽辉;;活性炭的成型、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范武波;尹华强;郭家秀;;活性炭改性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厉嘉云;马磊;卢春山;李小年;;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苗婷;周朝华;严春晓;程振兴;;活性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6 陈翠兰;张本山;高凌云;李芬芬;周雪;;吸附剂活性炭的制备与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华民;李江存;舒一兰;;活性炭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代晓东;刘欣梅;钱岭;张建;阎子峰;;天然气吸附用活性炭制备的放大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蔡芬芬;朱义年;梁美娜;;活性炭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侯敏;刘力;王璐;梁海潮;邓正华;;氧化剂(NH_4)_2S_2O_8处理活性炭对储能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明 江;“漂亮”的治污杀手[N];中国商报;2004年

2 何应松;净化室内空气“黑钻金乌碳”是一绝[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黄宇;为了人们饮水健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高品质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剑峰;陶瓷基孔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刘恩海;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周旭健;多孔碳材料对二VA英吸附特性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史宸菲;树脂基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水源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黄杨;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吸附行为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解立平;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3年

8 代晓东;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修饰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杨继亮;活性炭在卷烟滤嘴及烟草加工废水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奕坚;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苗东旭;玉米芯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二价锌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崔颖;以芦苇为原料多种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双双;活性炭改性对气相污染物甲醛及氨吸附去除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勇;无患子残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大龙;配煤法烟气脱硫活性炭的制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黄珊珊;HyperCoal基活性炭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曾乐;聚酰亚胺基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侯德粉;活性炭改性及其对含氢混合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微;碱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插层钾的脱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6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6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