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研究 出处:《运筹与管理》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效率 三阶段DEA SBM模型 SFA回归
【摘要】:结合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SFA方法,提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用于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算。该模型具有非径向和非角度的特点,而且能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使效率评价更接近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我国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碳排放效率不高,但从2006年呈现加速上升趋势,表现了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碳减排效率将进一步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中西"的格局,且东部的优势有所扩大。基于对投入、产出冗余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表明,提升能源、资本、人员的配置效率,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和技术交流,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Abstract]:The three stage SBM-DEA model based on unexpected output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unexpected output SBM-DEA model and SFA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The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 radial and non angle, and it can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ndom factors, so that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is closer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in 2000~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ional averag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but it shows an accelerating trend in 2006, showing a good tre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ill be further reduced after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ndom factors. In the region of the regi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shows a "East and west" pattern, and the East's advantages have been expand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put, output redundanc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 is shown that improving energy, capital and personnel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ing the exchange of talents and technology between eastern an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310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JZD013)
【分类号】:F224;X321
【正文快照】: 0引言因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而迫切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为加快推进碳减排,2009年我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锋;刘晓燕;龙如银;周德群;;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碳排放效率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4年04期
2 席建国;;我国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动态差异、敛散性及时变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3 华坚;任俊;徐敏;Eric Fong;;基于三阶段DEA的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7期
4 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5 周五七;聂鸣;;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6 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年06期
7 朱承亮;安立仁;师萍;岳宏志;;节能减排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地区和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04期
8 王芳;周兴;;人口结构、城镇化与碳排放——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2期
9 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10 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昶生;程珊珊;;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实证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8期
2 杨艳琳;赵荣钧;;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综合测评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08期
3 宋海风;刘应宗;;粮食主产区小麦生态效率及降污潜力研究——基于藏粮于田的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7期
4 冯颖;屈国俊;李晟;;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7年07期
5 张恪渝;杨军;;基于信息熵的交叉环境DEA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07期
6 何彬;范硕;;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碳排放——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J];商业研究;2017年07期
7 蔡火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与动态演变[J];时代经贸;2017年19期
8 刘勇;王楠;宋瑜;;城市形态与城市环境支出绩效的关联机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6期
9 王志强;张惠;;人口城镇化下碳排放机理与治理框架[J];企业经济;2017年06期
10 王泽宇;林迎瑞;张震;;海洋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转型影响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2 尹科;王如松;周传斌;梁菁;;国内外生态效率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3 应瑞瑶;潘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4 孙贤斌;傅先兰;倪建华;赵彤;;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强度与生态补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5 孙广生;杨先明;黄yN;;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1987-2005)——变化趋势、节能潜力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1期
6 杜克锐;邹楚沅;;我国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面板单位根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7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8 韩瑞玲;佟连军;宋亚楠;;基于生态效率的辽宁省循环经济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9 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8期
10 朱帆;余成群;曾嵘;许少云;;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户生产效率分析及改进方案——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农户微观数据[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4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6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秀兰 实习记者 刘鹏程;美国将控制电厂碳排放[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控与优化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10 王婵娟;中国碳减排财税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7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