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太湖湖滨带春季悬浮物沉降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响应

发布时间:2017-12-26 21:45

  本文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春季悬浮物沉降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响应? 出处:《环境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湖 湖滨带 沉降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营养盐


【摘要】:为研究湖滨带悬浮物沉降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时空分布状况,在太湖西岸湖滨带典型区域进行原位沉降实验,计算了沉降量和沉降通量,并对沉降过程中TP、TN、NH+4-N、NO-3-N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西岸湖滨带沉降通量表现为人工芦苇区近岸无植被区自然芦苇区远岸无植被区,平均沉降通量分别为(1 383.40±925.60)、(1 208.67±743.50)、(278.72±142.53)、(245.58±154.25)g·(m2·d)-1,沉降第6 d以后沉降量稳定上升,沉降速率大于分解速率;经过持续15 d野外沉降实验观测,沉降过程中近岸带的TP含量是远岸带的2~3倍,且沉积物捕获器内NH+4-N和NO-3-N含量出现显著的差异(P0.01);沉降量与水体TN和NH+4-N含量呈显著相关(P0.01,n=42),表明沉降量的增加会导致上覆水体TN与NH+4-N含量增加;TN与NH+4-N相关系数为0.84,显示沉降量的增加可能加速氮素不同形态间相互转化,这一现象在当前太湖湖泛治理中应当予以重视.
[Abstract]:With the suspension of the lakeside settlement process of water nutri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typical area on the west coast of Taihu Lake by in situ sedimentation experiment, settlement and settlement flux calculated, and the settlement process of TP, TN, NH+4-N and NO-3-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st shore of Taihu lake is artificial coastal sedimentation flux reed zone no vegetation area without vegetation natural reed shore area, the average sedimentation fluxes were (1383.40 + 925.60), (1208.67 + 743.50), (278.72 + 142.53), (245.58 + 154.25) - G (M2 - D) -1, sixth d after the settlement settlement increase stability, settlement rate is greater than the decomposition after 15 consecutive rate; D settlement fiel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the content of TP in the settlement process is 2~3 times as far as coastal zone, and the sediment content of NH+4-N and NO-3-N in captu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and the settlement of TN and NH+4-N in wat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0.01, n=42),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ttlement would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overlying water and TN content of NH+4-N; TN and NH+4-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84, showed an increase in settlement may accelerate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this phenomen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Taihu Lake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078)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8-02) 江苏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科研项目(JSZC-G2014-212)
【分类号】:X524
【正文快照】: 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南京210023)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沉降和沉积为主的情况下,它是湖泊营养盐及污染物的“汇”,吸纳湖水中的物质;在以再悬浮和释放为主的情况下,它是湖水营养盐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杰;金相灿;胡社荣;胡小贞;年跃刚;;湖滨带类型划分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7期

2 颜昌宙,金相灿,赵景柱,邓红兵,许秋瑾;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J];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3 王洪君;王为东;尹澄清;潘宏凯;卢金伟;;湖滨带氧化还原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4 张小刚;汪晶晶;;湖滨带深度处理技术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21期

5 王莹;冯育青;阮宏华;;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周丹丹;吴文卫;;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尹延震;储昭升;赵明;李泽坤;叶碧碧;金相灿;;洱海湖滨带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8 肖宏现;;剑湖湿地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9 厉恩华;王学雷;蔡晓斌;王晓艳;赵素婷;;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2011年05期

10 李春华;叶春;赵晓峰;王秋光;陈小刚;孔祥龙;卢少勇;徐东炯;陈桥;;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驰;周念来;康玉辉;苗滕;;论湖滨带对延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王超;郝宇驰;陈海英;张晴波;;洱海东区陡岸湖滨带生境问题的诊断[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3 邓婷婷;叶春;李春华;;我国湖滨带的现状及其生态修复研究进展[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南箔;李波;杨琳琳;卢书兵;;滇池湖滨带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影响分析[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5 张蕊;曹蓉;叶春;李春华;朱琼芳;;太湖湖滨带兼性厌氧菌的筛选及优势菌种性质的鉴定[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海阔;大理今年修复70公里洱海湖滨带[N];云南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 勾六零;大理市不断丰富“洱海经验”内涵[N];大理日报(汉);2007年

3 刘东征 田桂平;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洱海水专项勘测护航[N];中国水利报;2010年

4 记者 涂序波;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N];大理日报(汉);2006年

5 通讯员 王灵峡;洱海湖滨带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削减[N];大理日报(汉);2007年

6 本报记者 马波;洱海擦亮“眼睛”行动[N];科技日报;2003年

7 特约记者 杨银华;洱源县为洱海构筑生态新屏障[N];大理日报(汉);2008年

8 通讯员 熊国忠 石磊;洱海保护实施“六大工程”见实效[N];大理日报(汉);2006年

9 郑劲松;云南省政府实施紧急治理措施[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通讯员 赵红;洱海自然湖泊景观效应初现[N];大理日报(汉);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佳;星云湖南岸湖滨带景观规划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裴琳;呼日查干淖尔湖滨带土壤表层侵蚀与堆积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欧芙容;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主微量元素的分布和污染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贺静;乌梁素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宋佳;博斯腾湖滨带不同年龄柽柳日光合作用差异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6 孙淑霞;南四湖湖滨带生态质量与功能区划[D];山东大学;2016年

7 芮艳兰;滇池湖滨带浅层地下水脱氮技术中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徐守国;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保护区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7年

9 尹延震;洱海湖滨带环境特征与海菜花恢复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王长春;洱海湖滨带生物质与氮磷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8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8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