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助浮剂强化气浮净水效能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01:15

  本文关键词:助浮剂强化气浮净水效能及机理研究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助浮剂 多相流泵 气浮 效能 机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下游水质有了明显变化,引黄水库水的水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引黄水库水呈现出低温低浊、高藻、高有机物水质特点,且水质呈现季节性变化。气浮作为一种传统的固液分离技术,对于低浊、高藻水源相较于混凝沉淀工艺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高藻、高有机物的水质,以及传统的气浮工艺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本文通过改进气浮装置并添加助浮剂进行强化气浮净水效果的研究。通过小试试验,针对低浊、高有机物、高藻三种特定的原水水质,选用鼠李糖脂、烷基糖苷、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三种助浮剂进行助浮剂的优选。利用多相流泵对传统的气浮工艺进行改良,并对多相流泵气浮工艺进行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鹊华水厂原水研究助浮剂强化多相流泵气浮系统的净水效能。结合小试和中试的试验结果对助浮剂强化净水效能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低浊、高有机物、高藻三种不同原水进行助浮剂优选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助浮剂能够强化气浮净水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助浮剂用量的增加,气浮净水效果先逐渐变好,然后趋于稳定。鼠李糖脂助浮剂适合处理低浊水,最佳用量为0.2 mg/L;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助浮剂适合处理高有机物水和高藻水,处理高有机物水助浮剂的最佳用量为0.4 mg/L,处理高藻水助浮剂的最佳用量为0.2 mg/L。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各个因素对气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回流量助浮剂浓度PAFC浓度。利用多相流泵代替传统的压力溶气罐、空压机、高压水泵,能够使气浮系统操作更简便、运行效果更稳定、运行和维护费用更低。多相流泵气浮系统在进水量为5 m3/h时,最优的运行工况为,溶气压力为0.5 MPa,真空值为-0.01 MPa,回流比为20%,PAFC投加量为5 mg/L。在最优工况下投加0.2 mg/L的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处理鹊华水厂原水,试验结果为:气浮平均出水浊度为0.433 NTU,平均去除率为80.80%;出水颗粒总数为1053 cnt/ml,总体去除率为96.20%;对表征有机物去除效果的UV、TOC、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88%、35.20%、30.15%。对添加助浮剂前后的出水效果对比发现,添加助浮剂后出水浊度降低了0.175 NTU,去除率提高了7.52%;对颗粒数的去除率提高了2.06%;对出水中UV、COD、TOC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1%、4.7%、2.4%。通过“气泡稳定时间法”间接的测得,当助浮剂浓度为0.2 mg/L时,气浮分离区气泡群的平均直径为39.03μm。比添加助浮剂前,减小了7.05μm。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得添加助浮剂,通过降低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不仅能够减小气泡生成的临界直径,而且能够增加气泡周围水膜的厚度、刚性和稳定性。通过以上这些相互作用抑制了气泡生长过程中的兼并作用,减小了气泡到达气浮分离去的直径。添加助浮剂后,助浮剂能够吸附在气泡与絮体表面形成絮体-助浮剂-气泡的泡絮体,增加了絮体的吸附位点,有助于形成更大的泡絮体,改善气浮效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91.2;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来松清;;第四次全国多相流检测技术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J];油田地面工程;1993年01期

2 郭亮,刘晶,郭福民;多相流及多相计量的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08期

3 赵庆军,吕宇玲,赵景生,何利民,王纪春;非线性分析技术在多相流领域中的应用[J];油气储运;2002年10期

4 郑冰,陈家军,李玮,智天翼;非饱和土壤轻油污染多相流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4期

5 邸立辉;何希杰;劳学苏;;油田多相流泵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通用机械;2012年10期

6 常瑛;油井多相流理论模型研究通过鉴定[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7 王东,王勇;海底多相流计量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1997年05期

8 M.M.Sarshar,宋迎来;油井产出物的多相流输送及性能预测[J];国外油田工程;1997年06期

9 王乐勤,陈红生,章新龙,顾兴国;多相流立式无轴封离心泵的设计研究[J];矿山机械;1998年11期

10 王勇,唐军;国外多相流技术的应用前景及最新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建忠;;柱状粒子多相流若干问题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李海青;;工业多相流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唐克伦;张应迁;梁智权;;多相流搅拌流场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郭烈锦;;气液两相及多相流相界面非线性动力学形为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5 郭烈锦;;21世纪中国能源的利用状况与多相流热物理学术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陈瑜;蔡庆东;;格子玻尔兹曼多相流模拟中无滑移边条件选取[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郭双全;雷华;甘春标;;两端固定输流管道的随机不确定建模与振动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8 张杰;汪世栋;王增辉;倪明玖;;磁场作用下气泡驱动金属流体多相流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希麟;;流动显示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A];流动显示’2002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熊红兵;梁文帆;张凯;;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多相流直接数值模拟[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伟立;多相流技术的应用与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跃 通讯员 陈亚镍 施海宁 方成;攀登多相流计量技术的高峰[N];宁波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亚辉 王乐文;“混合”的学问[N];人民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谢霞宇 本报记者 张哲浩;生产数据的“制氢工厂”[N];科技日报;2005年

5 记者 周泽山;超声波多相流测试仪获三项专利[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朝阳;井筒多相流瞬态流动数值算法及响应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则力;多相流全尺度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亦安;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多相流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许明;小管径多相流特性及流动参数测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杨磊;含多相流弹性及粘弹性介质中波频散与衰减分析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4年

6 张力;旋转气固多相流分离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7 刘丛林;金属颗粒在气固多相热流场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王月明;油气水多相流流量电磁相关测量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9 韩骏;小波熵与小波网络在多相流参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于春生;随机孔隙网络建模与多相流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俊辰;X射线多相流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杨濮亦;顶吹气泡相间运动及多相流流态模拟与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昊;油气水多相流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D];天津大学;2014年

4 邓文博;多相流离散相速度的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祝武明;油气水多相流核磁共振传感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钟岳;复合黑体空腔传感器内颗粒流动特性及其对测温干扰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王乐;井筒多相流参数预测与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8 谭玲;多相流沼气池增温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邵威;基于模糊控制的多相流实验系统设计[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6年

10 李世皎;基于多相流的机场场面滑行性能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48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48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