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使用非线性STR模型,分析2000-2015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过程及结果。研究表明: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人均GDP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动存在单向影响关系;碳排放具有极强的惯性和累积性,上一期碳排放量和上一期经济增长对当期碳排放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增长具有典型的非线性效应,并出现了阶段性特征。其中,2000-2003年为线性特征,2004-2012年存在非线性效应,2013-2015年存在线性特征。这种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转换关系基本反映了中国近十五年来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态势。现阶段需从能源供给结构、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综合能源结构的调整,通过构建各地区合理的碳排放约束性目标,实现碳排放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综合效应。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STR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00 to 2015. Per capita GDP has a unidirectional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have strong inertia and accumulation, the last period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previous period of economic growth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urrent carbon emissions;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has typical nonlinear effect and ha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 among which, 2000-2003 is the linear characteristic and 2004-2012 has the nonlinear effect. There is a linear characteristic in 2013-2015. The conversion between linearity and nonlinearity basically reflects the changing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China in the past 15 years.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energy supply structure needs to be chan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upply structure. .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structure is adjusted at the end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realized by constructing reasonable binding target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various regions.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56)
【分类号】:F124.1;X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根据王喜等(2016)测算,1990-2010年间,以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实际增长了6.32倍,对碳排放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99.1%[1]。究其原因,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区域人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宽;王毅纯;宿文康;苏畅;刘小龙;;设立商品碳排放量评估机构的研究[J];今日科技;2010年05期
2 于海琴;;餐桌上的“肮脏”秘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1期
3 ;各国动态[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0期
4 良可;;未来两年美国碳排放量有增无减[J];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02期
5 陈立泰;张军委;万丽娟;;重庆市碳排放量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8[J];探索;2010年03期
6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解天荣;王静;;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比较研究[J];综合运输;2011年08期
8 刘树芬;马前涛;孙俊;;云南省碳排放的估算与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1期
9 苗红萍;;俄罗斯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浅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06期
10 胡彩梅;韦福雷;王攀;刘黎明;;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情景预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夏银凤;苍大强;宋阳升;金永龙;王宝军;;钢铁厂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侯丽;中美相约压缩碳排放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汪洋;扭曲的碳排放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早报记者 俞凯;人均碳排放量静安区居首位[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记者 简非 实习记者 徐燕燕;碳排放量激增创历史新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特派记者 甘霖 李舒瑜 任琦;把碳排放量印上水费电费单[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首席记者 姜澎;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创新高[N];文汇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薛明邋贾大雷;计算你的“碳排放量”了吗?[N];哈尔滨日报;2007年
8 记者 樊丽萍;上海碳排放量增速有所放缓[N];文汇报;2009年
9 记者 赵志国;第三方碳排放量审核制助力绿色世博[N];中华建筑报;2010年
10 小杭;中国将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东方;考虑公益广告情况下低碳产品定价及其对环境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彤;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对城市碳排放量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明浩;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4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孙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6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颜晓卉;城市碳排放量与气温变化关联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张美玲;青岛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薛云霞;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57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5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