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研究南黄海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07 09:35

  本文关键词: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研究南黄海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洋气溶胶 SPAMS 化学特性 来源 南黄海


【摘要】:2012年11月在南黄海首次使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采集和分析两个平行航测断面上的气溶胶,以研究不同气团影响下海洋气溶胶的理化特征。断面1受从海到陆的海风及海洋气团影响,断面2则受从陆到海的陆风及陆地气团影响。结果表明,断面2的气溶胶颗粒数约为断面1的3.5倍,主要由陆地气团传输导致,其次是断面2的高风速影响。主要组分为SO_4~(2-),NO_3~-,NH_4~+,OC和EC气溶胶的颗粒数在断面1和2(断面2除NO_3~-外)上分别逐渐减少58%~74%和34%~53%,在断面1的减少量高于断面2。断面1和2上含量最高的分别是海盐气溶胶(30%)和二次气溶胶(42%)。二次气溶胶和其他人为源气溶胶(包括生物质燃烧、Soot-like气溶胶和含铅气溶胶)对两个断面的贡献显著,因此人为源对南黄海气溶胶的贡献不容忽视。
[Abstract]:In November 2012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SPAMS) i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aerosol two parallel aerial secti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ir ma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ine aerosols. Section 1 by sea breeze 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and marine air mass effect, Section 2 is affected by the land and land from the land to the mass effect the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erosol particles 2 section number is about 3.5 times of the 1 section, mainly caused by land mass transfer, followed by the 2 section high wind velocity. The main component is SO_4~ (2-), NO_3~-, NH_4~+, OC and EC of the aerosol particle number in Section 1 and section 2 (2 except NO_3~-) respectively decreased 58%~74% and 34%~53%, higher than the 2. section in Section 1 and section 1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2 of the highest content are sea salt aerosol (30%) and two (42%. Two) aerosol aerosols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aerosols (including biomass bur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oot-like aerosol and lead aerosol to two sections is significant, so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source to the South Yellow Sea aerosol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30646,41571130033,41121004)资助
【分类号】:X513
【正文快照】: 海洋气溶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球反照率和气候变化[1 5]。同时,海洋气溶胶的沉降是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发展[6 7]。近年来,随着亚洲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污染物的排放剧增,污染物随着气团的传输对近海大气产生重要影响[8 10]。中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王玮;;气溶胶吸湿特性研究现状[J];中国粉体技术;2010年01期

2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4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5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6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8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9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杨燕;气溶胶对山地区域降水影晌的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车浩驰;基于长期观测的长三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6 张璐;长三角背景区域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散射特征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7 刘琼;上海地区气溶胶对低层暖云的影响机制及气溶胶—云辐射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8 任艳芹;典型城市及区域背景点有机气溶胶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形成机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6年

9 钱小东;大气气溶胶VH-TDMA装置建立及吸湿和挥发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10 徐鹏;北京城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D];西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郭杰;相移光谱技术在气溶胶消光系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元龙;上海市大气气溶胶光学与化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何心河;2014年秋季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1392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92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