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对砷的吸收运转及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本文关键词:芦苇对砷的吸收运转及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设置6个土壤砷浓度,以芦苇为砷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对其在砷污染土壤环境中的吸收、转运规律及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砷浓度胁迫90 d,芦苇地上地下部分鲜质量、干质量随土壤砷浓度逐渐加大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50 mg/kg砷浓度时,芦苇的地下鲜质量、地上干质量及地下干质量在各浓度砷胁迫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85、8.76、7.72 g;芦苇地上茎、地下茎、叶及根的砷含量均随着外源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芦苇各部位对砷的累积能力表现为根叶地上茎地下茎;芦苇根际土中的砷含量小于非根际土的砷含量,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的砷含量均小于未栽种芦苇的对照土。芦苇具有吸收、累积土壤砷的作用,可用于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材料。
[Abstract]:Through pot experiment, six soil arsenic concentrations were set up, and Reed was used as the soil remediation material to study its absorption, transport and removal efficiency in arsenic contaminated soil environment. Under different arsenic concentration stress for 90 days, the fresh mass and dry mass of the aboveground part of Ree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at the time of 50 mg/kg arsenic concentration. The fresh weight, dry weight and dry mass of Reed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under arsenic stress, which were 19.85% 8.76g. The arsenic content of stem, underground stem, leaf and roo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xogenous arsenic concentration. The arsenic content in Reed rhizosphere soil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n-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arsenic content in rhizosphere soil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was lower than that in unplanted Reed soil. It can be used as a phytoremediation material for arsenic contaminated soil.
【作者单位】: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新疆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编号:XJEDU2014I068)
【分类号】:X53
【正文快照】: 砷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也是土壤中固有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微量元素,在食品安全方面,砷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有害元素。由于砷的土壤环境容量相当有限,及其在土壤中的主要表现是残留和累积,因此当含砷污染物由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后,较易造成土壤砷污染。过量的砷会阻碍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奕梅,褚小刚,董伟民;某冶炼厂周围砷污染影响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S1期
2 邵汉池,陈俊义,沈丹锋;砷污染对水稻的影响及其转化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1期
3 亦农;砷污染在印度扩散[J];世界农业;2003年07期
4 张毅;唐丁丁;;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砷污染[J];环境保护;1990年05期
5 谢正苗,黄昌勇;土壤-水稻系统中砷污染表征与相关性校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年07期
6 张晓红,陈敏;印度西孟加拉州发生世界上最严重的砷污染[J];环境科学动态;1998年03期
7 张晓红,陈敏;印度西孟加拉州发生全球最严重的砷污染[J];环境导报;1999年01期
8 冯德福;砷污染与防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丁亮;评估孟加拉国的砷污染[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1期
10 吴洵;重视茶园砷污染[J];中国茶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黎明;聂亚峰;周建梅;周廷;鲁胜利;;莲花泡农场农田砷污染分布情况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吴文铸;郭敏;石利利;夏峰;蔡道基;;土壤固砷处理砷污染水体应用研究初探[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3 张辉;;河套地区地下水砷污染成因的同位素证据[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曾东;许振成;;筛选并利用抗砷菌与蜈蚣草互作对砷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5 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王革娇;;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王革娇;;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革娇;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周廷;朱宝霞;王新明;马爽;崔洋;常波玮;;蜈蚣草修复东北某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砷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孙菱;肖思海;杜娟;胡伟;钱新;;砷污染事故区域事故后污染状况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10 程明亮;;环境毒物砷污染与肝病[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卫生组织供稿 海萃译;饮用水砷污染灾难逼近[N];健康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倪金合;向砷污染“宣战”[N];中国黄金报;2013年
3 朱景朝;新疆科学家攻克土壤砷污染控制难题[N];西部时报;2013年
4 戴敬凯 杨涛利;盐碱土砷污染有治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太原环医所;砷污染[N];光明日报;2003年
6 潘希;我国科学家“阻击”砷污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记者 鄂平玲;独山县砷污染事件已妥善处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王立芳;广西河池受砷污染村民接受治疗[N];西部时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董子凡;无形杀手砷污染如何现形?[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胡德良 编译;砷污染饮用水危害堪比吸烟几十年[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纪冬丽;电动—渗透性反应格栅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效能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熊金波;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砷污染土壤蜈蚣草根际和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小荣;复合矿化稳定剂对砷污染土壤稳定效果及机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谢伟;不同水分条件下砷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卓悦;砷污染土壤的修复—固化/稳定化及植物修复[D];吉林大学;2016年
4 侯李云;客土改良技术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其对苋菜吸收砷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寻峰;砷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殷行行;砷胁迫下硒对旱稻砷吸收转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7 刘攀攀;水稻田中砷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控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刘玲;砷污染土壤中砷氧化菌的筛选[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9 唐敏;砷污染土壤萃取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牛秋雅;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05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0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