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污染 城市群规模 对外开放程度 门槛效应
【摘要】:利用2003—2013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城市群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群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曲线特征,经历了"逐步缓解——恶化——得到好转"三个阶段。当城市群规模小于5 919.6万人时,环境污染随城市群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城市群规模在5 919.6—9 790.67万人之间时将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跨过这一区间后则有助于环境污染减少。2)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特征,当外资利用水平小于225.047亿美元时会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在225.047—4 195.32亿美元之间时影响作用开始减小,超过4 195.32亿美元时则会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我国十大城市群,除了长三角跨过第二门槛值之外,其他城市群外资利用均处于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阶段。3)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科技人力资源培养都将对环境质量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Abstract]:Using panel data of 10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10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3,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cale and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ted "N" curve. When the scal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less than fifty-nine million one hundred and ninety-six thousand peopl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creas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cale. The scal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range of 5,919.6-9,790.67 million people will be detriment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fter crossing this interval, it will help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ning degre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ted "U" curve. When the level of foreign capital utilization is less than twenty-two billion five hundred and four million seven hundred thousand US dollars,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ll be seriously affected, and the effect will begin to decrease in the range of 225.047-419.532 billion US dollar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and nineteen billion five hundred and thirty-two million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excep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rossing the second threshold, the other urban agglomeration foreign capital utilization is in the stage of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3)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tech human resources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LZUJBWZY019)
【分类号】:X22;F29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将中国城市分布看作是由各城市群“圈层”式的组织形式,去除了以往的“条状”认识,提出了以核心带动边缘、大城带小城的发展模式。“十三五”规划更是强调应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一体发展,促进形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军;叶裕民;倪稞;;城市群内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2 黄莉萍,候学钢;论湘中城市群经济的融合耦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3 蒋欣;;试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生态经济;2009年09期
4 郑明望;;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保护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8期
5 卢伟;;推动城市群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04期
6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7 匡文慧;刘纪远;陆灯盛;;京津唐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增长格局以及水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11年11期
8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陈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2期
9 陈娟;李景保;卿雄志;;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3期
10 彭佳捷;周国华;唐承丽;曾山山;;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J];热带地理;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世锋;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再现新机遇[N];济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程小旭;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冯奎;重在提升城市群的质量[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良兵;地方抢建城市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记者 王彬;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N];济南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代玉;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N];东营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端鹏;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扎实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 通讯员 宗禾;省发改委与淄签署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N];淄博日报;2013年
9 记者 王端鹏;积极作为 加强协作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刘永;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N];济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月娥;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思远;城市群集群评价多维逻辑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艳丽;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史敦友;高速铁路的城市群产业发展效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邹敏;产业视角下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春哲;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凯;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金叶;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史主生;基于产城融合的呼包鄂工业园区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肖肖;川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9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0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