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深圳市城市碳汇资源评估

发布时间:2018-01-17 12:27

  本文关键词:深圳市城市碳汇资源评估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深圳市 城市森林 碳储量 碳汇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国际化大都市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发展深圳林业碳汇是我国向世界展示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窗口。深圳市在低碳方面的考量由来已久,将低碳城市建设列为未来发展方向,并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深圳市生态系统碳密度总体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对于30cm深度以上的生态系统,盐田区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包括山地森林、园林绿地和红树林),为85.76 t·hm-2,最低为福田区,为45.15 t·hm-2,各辖区碳密度排序为:盐田区大鹏新区内伶仃岛罗湖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宝安区龙岗区南山区光明新区福田区。就山地森林而言,盐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平均值为89.77 t·hm-2,其次为大鹏新区,为76.91 t·hm-2,福田区最小,为56.22 t·hm-2。就园林绿地而言,龙华新区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平均值为37.62 t·hm-2,其次为光明新区,为36.83 t·hm-2,盐田区最小,为26.18 t·hm-2。就红树林而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为149.13 t·hm-2,其次为宝安区和大鹏新区,分别为117.74 t·hm-2和102.02 t·hm-2,南山区的红树林碳密度最低,为74.32 t·hm-2。深圳作为我国典型快速城市化发展城市,其森林结构主要为幼、中龄林,深圳市全市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99 t·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本区碳密度最高的陆地森林类型,为32.44 t·hm-2,而山地森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9.80 t·hm-2,低于方精云等推算的全国平均森林碳密度(44.91 t·hm-2),同时也低于江西、四川等地的研究结果,因此,深圳市山地森林相对于同纬度甚至低纬度地区的森林碳储量均较低。主要原因是深圳市属于高速城市化的地区,辖区内的城市森林以人工林为主,原生性森林植被已经荡然无存,而次生林也仅仅是零星分布,由于其发育年限较低,因此使得常绿阔叶林的平均碳储量密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随着群落的逐渐发育成长,深圳市所储备的森林碳储量将不断提高,碳汇的功能也将会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深圳城市森林的开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以来,城市森林绿地得到了严格保护,一方面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一方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建设。“十一五”期间,深圳市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另外,通过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迁增绿、空中造绿等途径,开拓绿化空间,构建城市绿化“凌空风景线”。虽然目前规划的绿化目标令人振奋,但是通过实际的数据看出,深圳市城市森林建设已遇到了瓶颈。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结合深圳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及生态系统特征,深圳市碳汇能力提升必须通过以下4个方面工作开展:(1)开展碳汇服务交易试点工作建设,设立碳汇保护与建设项目及试点推动碳汇服务交易等工作;(2)加强城市碳汇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对海岸带、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安全网络和重点保护区保护;(3)加大碳汇资源品质提升,包括林相改造、生物入侵控制等;(4)加强碳汇资源建设,包括裸露山体、采石场绿化恢复、“四带六廊”安全网络生态恢复与重建、绿道网植被修复、道路廊道建设、大型公园和绿地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等。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limate problems , low -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strategic choice for many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climate change . In recent years ,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forest in Shenzhen have been seriously protected . ( 4 )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sink resources , including bare mountain , quarry greening recovery , " four - belt six - corridor " safety ne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 green road network vegetation restoration , road corridor construction , large park and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 etc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8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李云红;韩丽冬;邵英男;;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3期

2 赵建新;;河南欧元项目碳汇计量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年09期

3 刘允芬;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J];农业环境保护;1998年05期

4 田琪;柯水发;杜欣;田国楷;;我国林业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的实证调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5 夏恩龙;江泽慧;李智勇;;中国竹林碳汇市场可行性研究[J];林业经济;2014年02期

6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7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8 王奉安;;森林的碳汇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5期

9 和兰娣;李宗逊;支国强;;昆明市区域碳汇估算[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1期

10 王佐仁;肖建勇;;关于碳汇统计测度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宝鑫;;浅谈基于碳汇理论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谢淑娟;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发展碳汇农业的若干对策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董克库;米晓琴;李英;李忠有;;浅谈设立宁夏六盘山地区碳汇功能区的重要性[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张家来;袁传武;孙亮;郑兰英;林冬荣;张华;涂文海;;碳汇林的计量与监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李丽娇;;国内外碳汇交易机制对我国省域林业碳汇补偿机制构建的启示[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于海良;杨莉;赵金华;宁叶茂;;重视河北草原碳汇价值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8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天津;;时代需要创立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王天津;;加快发展北京市林业碳汇促进城乡一体化[A];城乡一体化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2首都论坛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郭健;开发草原碳汇功能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N];农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瑛;我区开启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碳汇功能研究[N];宁夏日报;2011年

3 记者 路平;广州将建国内首个林业碳汇交易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刘娜微;林业血防工程碳汇功能明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李云平;我国加强发挥草原碳汇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高琳;致公党中央培育草原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陈晓晨;将森林生态服务转化为碳汇收益[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蒋三乃 陈叙图;碳汇造林技术规定与检查验收办法实施[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赵雁屏;我省碳汇林面积已近4万亩[N];山西日报;2010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王天津;西藏可试点碳汇功能区[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玉姝;碳汇林项目融资主体行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黄宰胜;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3 李颖;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陈英;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书红;小区域林地碳汇价值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常帆;基于遥感技术的麦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宁可;农户和国有林场碳汇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周敏;论构建我国的蓝色碳汇交易法律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吴作省;马尾松碳汇效率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王正淑;基于碳汇的县南沟流域退耕生态林补偿标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8 林海鹏;浙江省乐清市碳汇林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9 崔丽娟;北京市林业碳汇交易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李超男;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及路域植被碳汇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36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36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