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山东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3 03:44

  本文关键词: 山东地区 光学性质 日变化 气象因素 数浓度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研究利用积分浊度仪(TSI3563),黑碳仪(AE21)和宽范围粒径谱仪(WPS)等仪器对山东地面城市站济南冬春季(2013年12月-2014年5月),农村背景站禹城夏季(2014年6月-7月),高山区域站泰山(2014年7月-8月)和沿海背景站砣矶岛(2014年12月-2015年1月)四种典型地区进行大气光学强化观测实验。实验测得济南冬季散射和吸收系数均值分别为315 ±208 Mm~(-1)和63 ±44 Mm~(-1),而春季散射和吸收均值分别为237 ±121 Mm~(-1)和28 ±8 Mm~(-1)。济南冬春两季散射和吸收系数的差异性主要是与冬季济南供暖期间,火电厂等大型工业颗粒物的大量排放有关。砣矶岛冬季测得散射和吸收系数的均值分别为210 ± 246 Mm~(-1)和8 ±6 Mm~(-1),该地区散射型气溶胶占主导地位。夏季禹城和泰山散射和吸收系数分别为 237±121Mm~(-1),28±8Mm~(-1) 和 141±61Mm~(-1),12±4Mm~(-1)。济南冬季,春季,禹城夏季,泰山夏季,砣矶岛冬季测得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为0.84 ±0.05,0.77 ±0.09,0.89 ±0.05,0.90 ±0.03 和 0.93 ±0.04。本研究针对四类典型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日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城市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日变化(济南和禹城)均呈现明显的双峰模式,这主要是受大气边界层变化,交通排放和风速等气象条件共同作用造成的。而沿海背景站(砣矶岛)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日变化呈现较弱的双峰模式,主要受当地港口活动影响;高山区域站(泰山)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日变化呈现单峰模式,主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和人们观光游览的行为有关。为分析气象因素与气溶胶光学性质间的关系,本研究结合风向风速等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冬季散射和吸收系数高值的产生主要受当地源和静风的影响。而砣矶岛散射和吸收系数高值的产生主要与来自山东地区的中长距离输送有关。且来自京津冀地区的长距离输送对其高值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济南春季高值的产生除了受当地源影响外,来自西南区域的气流输送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利用后向气流轨迹模型,量化夏季禹城和泰山各方向气团对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贡献。结果表明:夏季禹城来自东南方向的气团1所贡献的散射型和吸收型颗粒物最大。该气团运动轨迹较短,运动较慢,且始终贴近地面,在到达禹城前,路经重污染城市济南,表明在夏季,禹城作为济南下风向城市,济南的污染情况对禹城有较大影响。夏季泰山短程气团3所贡献的平均散射和吸收系数最大,该气团所带来影响可认定为局地源的影响。这表明夏季高山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主要受局地影响较大。为分析颗粒物粒径谱对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影响,本文针对济南冬春季和砣矶岛冬季颗粒物粒径分布及颗粒物数浓度对光学性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冬季和春季颗粒物均主要分布在爱根核模中,这主要是因为交通源对济南颗粒物数浓度具有较大的影响。而砣矶岛冬季颗粒物数浓度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中。同时发现,在济南和砣矶岛中,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与散射系数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说明积聚模态颗粒物对光具有较大的散射作用。本研究针对山东主要地势类型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进行长时间强化观测实验,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山东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不仅弥补了华北平原气溶胶辐射强迫测量山东地区的区域性空白,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气溶胶光学研究的数据库。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values of the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winter , summer , summer and summer of Jinan were 0.84 卤 0.05 , 0.77 卤 0.09 , 0.89 卤 0.05 , 0.90 卤 0.03 and 0.93 卤 0.04 respectively . In this paper , the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 and the regional blank of the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made up , and the database of aerosol optical study in China is enriched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王玮;;气溶胶吸湿特性研究现状[J];中国粉体技术;2010年01期

2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4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5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6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8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9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杨燕;气溶胶对山地区域降水影晌的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车浩驰;基于长期观测的长三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6 张璐;长三角背景区域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散射特征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7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526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26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