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创新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评审批 公众参与 信息公开 出处:《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建设生态文明法治社会,是当前时代的主题,是构筑中国梦的重要阶段。我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地不懈努力,取得了被世界所认可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过度消耗,致使空气、水源、土壤等被污染的现象频繁发生。环境问题不仅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也会严重制约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在1989年正式发布《环境保护法》,该法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3年9月我国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单独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为《环境影响评价法》,使其更加法律化,《环境影响评价法》也成为环境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多样性的加深,更多的企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再加上民众缺乏保护意识,致使环境日益恶化,对民众的衣、食、出行等带来诸多不便。但是,雾霾的产生渐渐地将低碳出行带入民众的生活,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提高使民众逐渐开始使用无磷洗衣粉等对水质影响较小的生活用品,农作物被污染让民众学会通过垃圾分类等方式保护土壤,民众除了意识到日常生活行为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外,民众开始懂得对环境执法行为地监督以及对环境污染行为地举报也是保护环境的方式之一。为了受污染的环境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治理,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污染企业治理行为的监督以及对污染企业未按规定治理行为的处罚。为了配合环保部门的督促、监督、处罚等工作更加具有合法性,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环境事务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制定和修改了多部法律法规,其中包含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参与办法》,新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新《环境保护法》增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两项内容,目的是使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成为我国环境法体系的原则之一。近几年,诸如厦门市海沧PX项目、天津“8·12”爆炸事故等环境事故的不断发生,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开始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认识到该制度对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影响评价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审批和事后审查,其中环评审批阶段最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环评审批的审批工作。由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本身具有局限性,有关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都集中在环评编写阶段,较少涉及环评审批和事后审查阶段,尤其是环评审批阶段。所以,实践过程中,无法依靠法律彻底解决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公众参与环评审批阶段在信息公开、参与、保障制度等三个环节存在问题。首先,信息公开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审批中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公开信息的内容较少、公开的方式较为单一等。其次,参与阶段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参与阶段较多表现在对审批的环评文件和审批结果的意见反馈,缺少对审批中审批工作的监督。再次,审批中公众参与的主体局限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区域的个人、集体,参与主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其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过程中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否侵害公众的环境权益。最后,由于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当公民的环境权在环评审批过程中受到侵害时,相关部门往往不能较快地处理公民反馈的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公民的环境权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障。本文以近几年较为典型的若干环境事故为出发点,通过对引发环境事故原因的分析得出通过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存虚假编造问题的同时,还伴随着审批工作不按规定程序审批的现象。而该现象的频繁发生是因为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在信息公开、参与、保障制度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法律制度。因此,本文以环评审批中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相关保障制度为研究方向。首先,通过明确环评审批信息公开的主体、扩大公开信息的范围等方式完善环评审批中信息公开制度,弥补环评审批中信息公开的缺陷,为公众参与环评审批奠定基础。然后,通过对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等制度的完善将公众参与完全融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过程中。最后通过拓宽意见反馈渠道、完善审批监督制度、制定审批违法处罚机制等办法,从“正反”两方面保障公民的环境权。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问题,从八个层面研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找到一条全新的完善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路劲。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是将公众参与环评审批更制度化、规范化,目的是把公众参与变为环评审批的固定环节,这样不仅公众可以更合理合法地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环评审批部门也可以在审批环节主动组织公众参与,避免由于公众缺乏主动性,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绕过公众参与阶段,同时,也可对建设法治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68;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振燕,王启军;论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问题[J];环境科学动态;2002年02期
2 曹习干;让公众参与走到项目审批的前沿[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03期
3 武云甫;王燕敏;苗伟;;沈阳立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07期
4 许晓明;环境领域中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5 廖文俊;漫谈中国的公众参与环保机制[J];世界环境;2004年04期
6 王春艳,崔星华,张玉芳,刘志光;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4期
7 ;众说纷纭:公众参与环保之我见[J];环境教育;2005年07期
8 党德信;;推进公众参与是开展环境保护的神圣职责[J];环境教育;2006年12期
9 张颖;;试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深入与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3期
10 彭分文;;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世光;;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中建;冯倩倩;;公众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机理探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军辉;张旭;;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魏素芳;檀翠玲;程丹丹;张维;;浅谈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惊涛;;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8 石莎;;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任清娟;;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公众参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艳芳;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限性[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周雁凌 张金智;山东将制订环保公众参与办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郑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重视公众参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凌锋;选择了法治就无法回避“公众参与”[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就是集思广益[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应贯穿规划的每个环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领域不断拓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的终极目标:共同决策[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徐晓敬;公众参与环保 沈阳《办法》出台[N];友报;2006年
10 湖南省环保局 余涛;公众参与是深化环境执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琳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权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9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津;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万静华;贵阳市城管执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王娜;多元目标下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苏宁;新媒体时代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吴凤;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端;基于善治理念下电子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黎莉;中小学教育乱象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宁;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李进;新时期公众参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沙丽娜;当代艺术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运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48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4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