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近海海洋环境营养状态时空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 连云港海域 海洋环境 生态环境调查 营养状态 环境现状评价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据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连云港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因子、营养状态水平、有机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季节间变化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近年间主要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该海区春夏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较好,秋冬季的污染程度有所加强,石油类是秋冬季节主要的污染因子.评价显示春、夏季呈现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状态,且二者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有一定共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浮游生物生长与环境要素含量之间的关联性.数据显示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相关结果可为连云港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为海洋管理部门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four voyages in the sea area near Lianyungang from May 2009 to January 201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 nutritional status and organic pollution in the sea area was studied. The interseasonal variation and its correlation are studied, and the trend of main pollution facto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ar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this area is better than that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in autumn and winter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petroleum is 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eutrophication and organic pollution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 a and nutrients and chemical oxygen consumption.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solved oxygen, indic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kt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 content.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ffshor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relevant results can provide basic data support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Lianyungang sea area,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arine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ecosystem in marine management depart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连云港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609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7Q10)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艳荣;唐伟;赵蓓;杨东方;张友篪;;山东威海双岛湾海域营养状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J];海洋通报;2008年03期
2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刘泓,William C.Hart;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 赵宗金;;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章克第;香港的海洋环境与保护[J];厦门科技;1998年05期
5 易白;;改善海洋环境的5种新技术[J];大自然探索;2012年09期
6 刘清茂;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船员的社会责任[J];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7 ;海湾军事活动破坏海洋环境[J];海洋世界;2007年05期
8 姚丽芳;;科学认识与合理利用海洋环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王娟;佘宗莲;刘洪军;刘梦侠;;浅析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保护[J];齐鲁渔业;2010年03期
10 史兆光;;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伦理视域[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赵宗金;;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率鹏;郭帅;曹竞yN;马红旗;周培;;海洋石油环境污染的处理及其防治[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陆超华;王渊;冯吉南;;海洋综合管理策略[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王素芬;唐丹玲;;中国南海海域的有害藻华(HAB)以及相关海洋环境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黎鑫;周爱霞;钱龙霞;王博;张韧;;南海-印度洋海域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区划[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闫俊岳;张秀芝;柳艳菊;刘久萌;;关于我国近海海洋气候观测系统的建议[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达伟;王潜;童峰;许肖梅;;ALOHA协议在海洋环境水声监测网中的性能仿真[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9 金祖权;侯保荣;卢峰;;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硫酸盐腐蚀机理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10 胡学军;朱生雄;邬惠明;沙伟;;长江口东部海域赤潮发生条件分析与预报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讯;河北将实现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化[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过度开发威胁海洋环境[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孙安然;海洋环境的“晴雨表”[N];中国海洋报;2013年
4 宗和;福建去年海洋环境总体状况较好[N];中国海洋报;2014年
5 记者 陈祖洪 通讯员 郭丽霞;保护海洋环境 建设海洋强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赵建东;为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陈伟明;深圳海洋环境状况“东优西劣”[N];中国海洋报;2013年
8 吴学安;海洋成了“排污场”:海洋环境亟待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刘御芳;海洋环境中期通报发布[N];宁波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周寒梅;本市成立首支保护海洋环境志愿服务队[N];上海法治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海涛;海洋环境信息集成方法研究与新一代MAGIS平台软件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震;海底缆线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肖隆中;当代中国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3 王全;海洋环境数据场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齐丛飞;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于蓉;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加亮;基于云计算的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王玉震;卫星海洋环境信息一体化组织与综合显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水玉跃;舟山航道整治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9 胡丽;海洋环境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刘加标;海洋环境信息云平台用户访问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54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5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