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广州市生态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9:34

  本文选题:生态服务价值 切入点:生态补偿 出处:《生态经济》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基于修正后的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对广州市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并依据核算结果界定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分析并探讨了广州市各辖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受偿系数及生态补偿优先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广州市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18.288亿元;其市辖区生态服务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南沙区白云区番禺区黄浦区天河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越秀区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系数最高而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受偿系数最低,从化区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受偿系数均最高;生态补偿优先级较高的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和南沙区为"生态服务输出"区域,应当优先得到生态补偿,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低的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等"生态服务消费"区域应当优先开展生态补偿支付工作。
[Abstract]:Based on the modifie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accounting method,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of Guangzhou in 2015, and defines the main body and obj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counting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 compensation coeffici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priority statu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Guangzho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in Guangzhou is thirty-one billion eight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million eight hundred thousand yuan in 2015;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of the municipal district from high to low is the Yuexiu District of Liwan District, Haizhu District, Tianhe District, Huangpu District, Huangpu District, Nansha District, Baiyun District, Nansha District, Huadu District, Huadu District, Conghua District, Zengcheng District, in turn; Yuexiu has the highest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ransfer payment coefficient and the lowest longitudi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inancial transfer compensation coefficient, while Conghua district has the highest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ransfer compensation payment coefficient, and Zengcheng district, which has higher prior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has the highest compensation coefficient. Huadu District and Nansha District are "ecological service export" areas, and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hile Yuexiu District, where the prior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lower, is Liwan District. Haizhu District and other "ecological service consumption" areas shall give priority 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payment.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生态补偿模式、标准核算与政策措施”(2016YFC0503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51379084)
【分类号】:X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依;生态补偿 势在必行[J];沿海环境;2002年08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黄秀蓉;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及机制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杜洪燕;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及环境结果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2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62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