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城市生态系统复合下垫面碳通量特征——以上海市奉贤大学城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06 06:36

  本文选题:涡动观测技术 切入点:下垫面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 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cities have become the largest carbon source. The stud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 ecosystems to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carbon cy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lux footprint of Fengxian University City in Shanghai are analyz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c GISs) and fluxes calculation tools (Eddypro and ART Footprint tools) as well as the carbon flux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this,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 typ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luxes on the underlying surfaces (called natural systems, buildings, roads and other impermeable layers, called social system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permeable layers such as herbs and woody o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different wind directions. The range of carbon flux contribution reg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Under stable conditions, the range of carbon flux contribution region (maximum range of 1,100 m) in non-main wind direction is larger than that in main wind direction (780 m). When the atmosphere is in unstable condition, the contribution range of carbon flux under the main wind direction and the non-main wind direction is similar (the maximum ranges are 321 and 351mm2, respectively). The source and sink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re different. The average annual carbon flux of natural system with green plants is 4.1 渭 mol / m ~ (2 / s), which is shown as carbon sink, and the annual carbon flux of social system is 8.6 渭 mol / m ~ (2 / s),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carbon source 路3)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arbon flux of natural system has obvious seas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diurnal change of carbon flux in social system is not obvious seasonal differentiation, bu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is roughly "M" type. Green plants hav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n urban ecosystem.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lux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it can provide services for planning urban layout and establishing low-carbon citie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0354,41571047)~~
【分类号】:X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龚笑飞;陈丽萍;莫路锋;;基于FSAM模型的毛竹林碳通量贡献区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刘郁珏;胡非;程雪玲;宋宗朋;;北京城市通量足迹及源区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4年06期

3 周琪;李平衡;王权;郑超磊;徐璐;;西北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模型研究[J];中国沙漠;2014年01期

4 袁庄鹏;赵敏;;基于FSAM模型的城市碳通量观测贡献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汤洁;韩源;刘森;李昭阳;李娜;张楠;;吉林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及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6 王宇;周广胜;贾丙瑞;李帅;王淑华;;中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与兴安落叶松林的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比较[J];生态学报;2010年16期

7 贾庆宇;周广胜;王宇;刘晓梅;;城市复杂下垫面供暖前后CO_2通量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8 顾永剑;高宇;郭海强;赵斌;;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贡献区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江涛;崇明东滩滨海围垦区芦苇湿地CO_2通量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袁庄鹏;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冯起;李忠勤;张静;汉光昭;林阳阳;;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和水汽通量间的耦合关系[J];中国沙漠;2016年05期

2 高宇;刘鉴毅;张婷婷;张涛;冯广朋;庄平;;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04期

3 于贵瑞;任伟;陈智;张雷明;王秋凤;温学发;何念鹏;张黎;方华军;朱先进;高扬;孙晓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协同观测系统的建设及其科学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7期

4 蒋国庆;王玉洁;孙睿;张蕾;刘绍民;徐自为;张强;;张掖湿地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光能利用率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6年04期

5 赵东阳;肖波;郭成久;贾玉华;;藓结皮对陕北黄土高原两种质地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年05期

6 刘郁珏;胡非;程雪玲;冯永芳;;北京325米气象塔上CO_2梯度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J];大气科学;2016年02期

7 陈丽萍;李平衡;莫路锋;周国模;李金荣;;基于通量源区模型的雷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信息提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8 龚笑飞;陈丽萍;莫路锋;;基于FSAM模型的毛竹林碳通量贡献区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9 许艳艳;武兰芳;李彬彬;丘清燕;秦越;;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N_2O排放及其农学效率[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10 董军;党慧慧;孔凡亮;岳宁;王刚;郭映;魏国孝;;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琪;李平衡;王权;郑超磊;徐璐;;西北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模型研究[J];中国沙漠;2014年01期

2 徐小军;周国模;莫路锋;杜华强;施拥军;胡军国;陈丽萍;;一种面向下垫面不均一的森林碳通量监测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年10期

3 蔺恩杰;江洪;陈云飞;;太湖源雷竹林水汽通量变化及其对净辐射的响应[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4 金莹;张志强;方显瑞;康满春;查同刚;王小平;陈俊崎;;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J];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5 吴志祥;陈帮乾;杨川;陶忠良;谢贵水;周兆德;;海南岛橡胶林通量足迹与源区分布研究[J];热带生物学报;2012年01期

6 王雪芹;蒋进;张元明;宋春武;杨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防护体系建成10a来的生境变化与植物自然定居[J];中国沙漠;2012年02期

7 刘会良;宋明方;段士民;王喜勇;张道远;尹林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初探[J];中国沙漠;2012年02期

8 魏远;高升华;张旭东;耿绍波;赵晓松;江泽平;王云龙;;基于FSAM模型的岳阳地区美洲黑杨人工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J];林业科学;2012年02期

9 姜明;景元书;郭建侠;王有恒;;三维超声风速仪观测中风向角计算方法[J];气象科技;2011年05期

10 杨阿强;孙国清;卢立新;过志锋;刘屹岷;;基于MODIS资料的中国东部时间序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高度估算[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袁庄鹏;赵敏;黄辞海;高峻;林文鹏;柳云龙;刘冬燕;;城市节假日前后碳通量特征及其与车流量关系[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2 李洪建;严俊霞;李君剑;曾朝旭;潘恬豪;;黄土高原东部山区两种灌木群落的土壤碳通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9期

3 吴萍;吴克宁;李爱新;;江西省碳通量时空演变与模型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11期

4 杨顶田;刘素敏;单秀娟;;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6期

5 徐小军;周国模;莫路锋;杜华强;施拥军;胡军国;陈丽萍;;一种面向下垫面不均一的森林碳通量监测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年10期

6 李丽;张丽;燕琴;梁勇;;基于GOSAT数据集的全球碳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1期

7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敏;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多模式模拟与动态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楠;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测定与土壤碳通量的贡献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徐博轩;基于GEOS-Chem模型的陆表CO_2通量同化反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熊小波;黄河下游典型地段土壤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4 袁庄鹏;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林晓渝;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马X;基于贝叶斯—克里金的土壤碳通量空间分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7 李宇环;台湾亚热带云雾林碳通量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丽;基于GOSAT数据的全球碳通量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王树键;恩施烟区典型烟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温旭丁;ANN模型在亚热带杉木林CO_2通量研究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73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73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a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