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次亚磷酸盐在电解铜氰废液同时回收铜和氰过程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3-29 01:07

  本文选题:废水处理 切入点:次亚磷酸盐 出处:《工程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以高浓度铜氰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次亚磷酸盐,进行了高碱条件下电积回收铜与氰化物的研究.研究了次亚磷酸盐用量、温度对铜和氰化物沉积过程的影响;利用线性循环伏安、恒电位电解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阳极沉淀物的物相,分析了阳极反应机理和次亚磷酸盐抑制氰化物分解的机理;采用电解后余液进行金的氰化浸出实验.结果表明:次亚磷酸盐可有效抑制电沉积过程中氰化物的分解,其抑制效果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生成的Cu~(2+)是造成氰化物分解的主要原因;次亚磷酸盐通过优先与Cu~(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抑制氰化物的分解.处理后余液对金的氰化浸出无不良影响,通过电解可综合回收铜氰废水中金属与氰化物,处理后废水可循环利用.
[Abstract]:The recovery of copper and cyanide from copper and cyanide was studied by adding hypophosphite in high concentration copper cyanide solution. The effects of hypophosphit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eposition process of copper and cyanide were studied. The phase of anodic precipitate was analyzed by linear cyclic voltammetry, constant potential electro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mechanism of anodic reac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hypophosphite inhibiting cyanide decomposition were analyzed. The cyanide leaching experiment of gold was carried out in the residual solution of electro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pophosphite could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decomposition of cyanide during electrodeposition. The inhibition effect i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main cause of cyanide decomposi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Cu~(2 on the anode surface during electrolysis. Hypophosphite inhibi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cyanide by preferentially redox reaction with Cu~(2. After treatment, the residual solution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cyanide leaching of gold. Through electrolysis, metals and cyanide in copper cyanide wastewater could be recovered synthetically. The treated wastewater can be recycled.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X758;TF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水清;;次亚磷酸盐在化学镀液中的应用研究[J];表面技术;1991年05期

2 马丽娜;亚磷酸盐颜料的研究与开发[J];化工腐蚀与防护;1997年01期

3 张景龄;论某些取代三芳基卤甲烷与二烷基亚磷酸盐的相互作用[J];科学研究论文集(自然科学版);1964年01期

4 沈云初;;协同的防老剂组合[J];橡胶参考资料;1977年01期

5 陈兴国,张萱,杨楚罗,秦金贵;层状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及其夹层化合物[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刘建标;陈德展;;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研究新进展[J];山东化工;2010年02期

7 何拥军;谢敏浩;罗世能;刘娅灵;邹霈;沈永嘉;;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因卡膦酸二钠胶囊中的磷酸盐和亚磷酸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曹瑞香;耿金菊;顾雪元;王红军;王晓蓉;;亚磷酸盐降解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9 余双人;住友化学首创酚/亚磷酸盐双结构抗氧剂[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16期

10 崔磊;王维德;倪海霞;赵鹏;王昌福;;化学镀镍废液亚磷酸盐的电解转化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邱慧敏;;春季北太湖亚磷酸盐释放通量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2 廖开明;李国艳;洪建明;倪永红;;梭状(Co_xNi_(1-x))_(11)(HPO_3)_8(OH)_6(x≈0.25)微晶的水热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刘仁蝶;吴明书;万德慧;;水做溶剂在对甲基苯磺酸催化条件下合成α-氨基膦酸脂[A];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莉;新型金属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董招君;新型开放骨架磷酸盐/亚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表征[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会端;新型金属膦酸、亚磷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付文升;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亚磷酸盐微孔晶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冬;金属亚磷酸盐和硒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学雷;新型开放骨架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D];吉林大学;2014年

7 苏钽;离子热法合成开放骨架材料及其表征[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莉;新型金属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亮亮;空旷骨架的亚磷酸镓(铟)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著;土壤假单胞菌亚磷酸盐脱氢酶的基因克隆及其转基因烟草植株的特性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沛;无机微孔硼、亚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结构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3 钱伟;新型过渡金属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5年

4 于广慧;新型金属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扬;开放骨架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6 刁春玲;新型氨基磷酸衍生物抑菌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7 罗燕玲;有机膦酸、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改娟;具有开放骨架过渡金属亚磷酸盐的水热/溶剂热合成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悦明;新型亚磷酸锌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曹瑞香;太湖底泥中利用低价磷酸盐的微生物筛选和鉴定[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8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78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5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