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区域背景——斑块状态的矿业城市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发布时间:2018-04-01 16:15

  本文选题:生态关键地段 切入点:矿业城市 出处:《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年11期


【摘要】: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对于维护和控制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矿业城市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进行识别是量化矿业城市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区域背景与斑块状态相结合的识别体系,从宏观上对次级行政区区域背景进行生态关键度分级;通过计算斑块的矿业活动指数、斑块生态脆弱度和生态损失度,从微观上反映斑块的生态关键度。应用Arc 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大冶市资源型关键地段分为原生型、损益型和扰动型,分别占总面积的36.83%,19.45%,43.72%。结果表明,基于BSM的资源型关键地段识别是分析区域生态现状的有效方法,对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用地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bstract]:Resource-based ecological key area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and controlling regional ecosystem safety. Identifica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logical key areas in mining c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quantify ecological risks and ensur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cities.The recognition system of regional background and patch state is constructed, and ecological critic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ub-administrative region regional background is carried out macroscopically, and by calculating the mining activity index of patch,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ecological loss of patch,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of patch and ecological loss degree are calculated.The ecological critical degree of patch was reflected microscopically.By using the spatial superposition analysis function of Arc GIS, the key areas of the resource type in Daye City are divided into primary type, profit and loss type and disturbance type, accounting for 36.83319.45%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and 43.72% of the total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areas based on BS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tatus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land planning of mining cities.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600)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131104)
【分类号】:TD167;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康;齐心协力促转型 与时俱进创明天——在“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2 夏英煌;王文;;探讨矿业城市发展与创新之路[J];中国矿业;2008年05期

3 周德群,汤建影;矿业城市风险规避的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广洲;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城市发展的问题和建议[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0期

5 朱训;加速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步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J];国土资源;2003年10期

6 罗水根;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有色金属工业;2003年01期

7 王亚飞,宋瑛,谢光喜;我国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J];有色设备;2003年06期

8 袁国华;中国矿业城市(基地)发展模式选择[J];河南国土资源;2004年01期

9 王在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龙如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施我国矿业城市转型战略[J];科技导报;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田承忠;;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陈佩富;;用科学的发展观 规划我国的矿业城市[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永波;李树来;;矿业开采项目环评应关注由于资源枯竭矿业城市转型的社会影响问题[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刘随臣;;循环经济与矿业城市持续发展[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平;第八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将在白山举行[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进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矿业城市繁荣之本[N];证券日报;2008年

3 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 原地矿部部长 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朱训;中国矿业城市在转型中前进[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丁志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土资源局;未雨绸缪 多元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杨智峰 赵京燕;努力实现矿产开发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凡;创新,,矿城发展的新起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赵京燕;探索矿城科学发展的新路[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朱礼文;安徽再造两个工矿城市[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蔡冲春;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白山)论坛专家组来我市考察[N];长白山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董学彦 通讯员 尹明;我省资源型城市力避“矿竭城衰”[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佳;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丽;模糊聚类算法在矿业城市竞争力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格锐;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与矿业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696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96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