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重庆市碳足迹动态特征与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14:30

  本文选题:碳足迹 + 低碳经济 ; 参考:《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加大了对资源以及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快速发展。但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步暴露出来,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因其影响广泛而又深刻,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众多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相关研究表明,以能源碳排放为代表的不合理人类活动是导致近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积极承担相应责任,承诺在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0%-45%。这就需要国内各省市要以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为标准,查清区域内的碳足迹状况,积极实施相应策略,以促进节能减排任务早日完成。作为西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庆市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促进重庆市早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首先基于IPCC的碳足迹相关研究方法对1997-2014年重庆市碳足迹进行了估算,并且从时间上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且对重庆市碳排放等级做了评估;结合LMDI迪式指数分解方法,对重庆市能源碳足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重庆市碳足迹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根据重庆市碳足迹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分析和预测结果,为重庆市开展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得出结论如下:(1)碳足迹总量变化特征。自1997年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碳足迹整体上处于快速增加趋势,但是不同时期其增加速度又有所不同。根据其变化趋势的不同,可以将重庆市碳足迹总量变化分为三个时期:1997-2003年,重庆市碳足迹总量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但是整体变化不大,总量上在6320.41-7657.25万t之间;2003-2012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碳足迹总量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数量上从2003年的6864.32万t猛增至2011年的23733.45万t,增长数量上高达16869.13万t,增长幅度达到245.75%;2011-2014年,重庆市碳足迹总量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数量上从23733.45万t下降到17998.62万t,下降比例达到24.16%,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减小。(2)碳承载力变化。1997-2014年,重庆市碳承载力得到了一定增长,森林固碳量成为碳承载力的主要部分,农业固碳量、草地固碳量比重相对较小。从总量上来看,重庆市碳承载力从3282.03万t增加到3914.06万t,增加幅度约为19.26%;森林碳承载力从3070.89万t增长到3702.98万t,增长幅度为20.58%;草地的碳承载力从31.30万t增加到41.17万t,增加幅度为37.96%;农作物碳承载力略有下降,数量上从179.84万t下降到169.60万t,下降比例为6.64%。从整体上看,重庆市碳承载力未出现大的变化,虽有波动变化,但整体上保持着稳中略有增加的态势。(3)碳足迹压力变化。1997-2014年,由于重庆市碳足迹增长速度较快,而碳承载力增长速度缓慢,使得净碳足迹始终为正值并且保持着跟碳足迹相同的变化趋势,重庆市碳足迹压力增大。从人均碳足迹及单位面积碳足迹上来看,重庆市人均碳排放最高达到应对气候变暖标准的3.56倍,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达到应对气候变化标准的12.92倍。由此可见,不管是人均碳足迹和单位面积碳足迹,都远远超出生态环境承受限度。从碳排放指数上来看,碳排放指数W从1997年的0.08增加到2014年的0.21,由低水平碳排放进入中等水平碳排放阶段,未来随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与能源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重庆市碳排放水平可能会继续提高。(4)重庆市能源碳足迹驱动力研究。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重庆市碳足迹主要部分能源碳足迹进行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4年,重庆市能源碳足迹从6531.22万t增加到15159.49万t,增长过程呈现波动变化,在2011年达到峰值21626.15万t,其后又有所下降。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重庆市碳足迹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导致重庆市能源碳足迹增加20120.06万t,占总驱动因素影响比重为218.89%;其次是人口因素,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市碳足迹水平也随之提高,人口因素共增加能源碳足迹943.83万t,占总驱动因素影响比重为10.29%;能源结构因素促进能源碳足迹增加89.43万t,在能源碳足迹驱动因素中起到微弱的正面驱动作用,占总驱动因素影响比重的0.97%;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重庆市碳足迹减少的根本原因,能源强度促进重庆市能源碳足迹下降-11961.50万t,占总驱动因素影响比重的-130.13%。(5)对策及建议。结合以上碳足迹的分析研究结果,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增加碳汇;建立健全相关监管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重庆市开展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对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晔;刘丹;张林秀;;基于收入和消费差异的中国城镇居民碳足迹研究[J];生态科学;2016年01期

2 田玲玲;罗静;董莹;刘和涛;曾菊新;;湖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3 马彩虹;赵晶;谭晨晨;;基于IPCC方法的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动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4 戴小文;何艳秋;钟秋波;;中国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研究——基于Kaya恒等扩展与LMDI指数分解方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5 刘宇;吕郢康;周梅芳;;投入产出法测算CO_2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9期

6 王长波;张力小;庞明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兼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与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7期

7 吴仕海;张安明;曹伟;李映晖;李灿;黄九松;严超;;基于能源消费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8 王占彪;王猛;陈阜;;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9 周祖鹏;林永发;唐玉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4年23期

10 赵先贵;肖玲;马彩虹;郝高建;杨芳;;山西省碳足迹动态分析及碳排放等级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常征;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3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符礼建;长江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3 夏雨;我国城市住区碳足迹计算与情景演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钟慧;区域碳足迹核算指标体系的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1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31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