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EPS与重金属的协同迁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3 03:25

  本文选题:再生水地下储存 + EPS ; 参考:《吉林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再生水地下储存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再生水经过处理后仍残留有部分污染物(如:重金属、溶解性有机物、致病细菌等),导致再生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害。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作为再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重要组成,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由于再生水在地下储存过程中会参与地下水循环,EPS能够作为重金属迁移转化的载体,使重金属在地下含水层中迁移和积累,进而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对EPS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迁移行为的研究,以期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再生水安全储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实验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室内模拟柱实验,分析了活性污泥EPS的主要结构组成及含量,研究了EPS与典型重金属Cd~(2+)的吸附行为及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离子强度和离子组成对EPS与Cd~(2+)在含水层介质中迁移转化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热NaOH法提取好氧活性污泥EPS,通过结合化学分析方法和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电子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对EPS吸附Cd~(2+)前后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EPS的主要组成物质为蛋白质、多聚糖和腐殖酸;吸附Cd~(2+)后EPS的表面产生大量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主要是由于EPS中的羟基、酰胺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与Cd~(2+)反应的结果;在EPS投加量为48mg/L时,EPS对Cd~(2+)的吸附率达到最大。(2)对EPS与Cd~(2+)混合液的Zeta电位值进行测定得出:分别以Na Br和CaBr2为电解质溶液时,随着电解质溶液离子强度的逐渐增加,溶液Zeta电位值逐渐降低(绝对值降低),主要是因为随着离子强度增加,正电荷数目增多,导致溶液电负性减弱。同时以Na Br和Ca Br2为电解质溶液时,用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值来表征溶液离子组成,在离子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SAR值的增加溶液的Zeta电位值逐渐增大(绝对值增加),主要是由于Ca~(2+)浓度的降低导致溶液中正电荷的数目减少,进而使溶液电负性增强。(3)利用室内模拟柱实验研究离子强度和离子离子影响下EPS和Cd~(2+)协同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电解质存在条件下,EPS可显著的促进Cd~(2+)在含水层介质中的迁移;分别以NaBr和CaBr2为电解质溶液,增加离子强度促使Cd~(2+)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出流比逐渐增加、初始出流时间逐渐提前,其中Ca~(2+)对Cd~(2+)迁移的促进作用强于Na+;在EPS和电解质溶液共存的条件下,在初始阶段由于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EPS对Cd~(2+)的迁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随着溶液不断的注入,EPS协同Cd~(2+)继续迁移出砂柱,并且随着离子强度逐渐增加,EPS和Cd~(2+)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协同迁移能力逐渐增强。(4)在离子强度恒定的条件下,同时以Na Br和CaBr2为电解质溶液,增加溶液中SAR值(Ca~(2+)含量降低),促使Cd~(2+)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出流比逐渐降低、初始出流时间逐渐向后推迟;在EPS和电解质溶液共存时,EPS对Cd~(2+)的迁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溶液中的SAR值逐渐增加,EPS与Cd~(2+)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协同迁移能力逐渐减弱。
[Abstract]:Activated sludge EPS ( EPS ) is used as a carrier for the transport of heavy meta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EPS are protein , polysaccharide and humic aci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rate of EPS to Cd ~ ( 2 + )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with the increasing of ionic strength , the increase of the ionic strength of the solution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the ionic strength of the solu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涛;苏丽娜;西伟力;杨健;;天津市再生水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2 宋桂龙;谭一凡;谢良生;梁辉强;肖国增;苏德荣;韩烈保;;深圳特区再生水现状分析及利用对策探讨[J];节水灌溉;2009年09期

3 ;北京市再生水缓解缺水矛盾[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9期

4 于颖;张新民;陈利顶;赵荣国;;合理利用再生水缓解城市缺水压力[J];北京观察;2009年08期

5 元淑清;吕春光;赵主林;;浅谈如何发展城市再生水利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6 吕荣胜;李璨;;城市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薛秀春;;水尽其用 方得长流——加强再生水利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8 刘春洪;卢世煜;王东辉;;唐山市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有益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9 吕立宏;;再生水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

10 陈卫平;;美国加州再生水利用经验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月红;;发掘再生水价值,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坚;;推进浙江省再生水利用的途径及政策建议[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贾凤伶;刘应宗;;基于循环经济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及对策探讨[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现状分析[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甘庆午;任丽艳;;浅谈再生水输配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16:其他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等[C];2012年

6 张晓峰;刘详举;赵乐军;;我国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管理特点分析[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廖昭华;张卫红;;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供需平衡及压力分析——以北京市大兴新城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环境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致功;杨培岭;刘洪禄;;北京缺水危机与再生水合理利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京;王强;王军;;绿色北京建设发展之中心城再生水利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飞鹏邋杨晓斌;本市去年使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冯劲松邋实习生 辜丽 通讯员 张军;中小规模再生水利用缘何成江城新宠?[N];长江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坤;北京:专家和市民代表建言用好再生水[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北京谋划再生水供需“对接”[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汪新波 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发展再生水亟需政策支持引导[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李卫卫;谁挡住了再生水的回用路[N];中华建筑报;2006年

7 记者 景鹏邋通讯员 张轶博;本市利用再生水占用水量14%[N];北京日报;2007年

8 周振勇 轩永利;再生水成为北京的新水源[N];北京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文青;再生水: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二水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杨文杰;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再生水利用[N];昆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业萍;再生水入渗过程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及关联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2 潘维艳;再生水回补河湖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刘克;北京市典型河湖再生水补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相楠;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及其环境经济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李旭;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的环境经济综合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唐运平;盐碱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宋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马进军;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D];清华大学;2008年

9 胡海珠;河湖防渗条件下包气带再生水反应运移及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0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天津市再生水建设与使用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魏益华;再生水灌溉对蔬菜品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韩思茹;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峰;再生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杨雅银;再生水灌溉绿地的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雷妮;城镇再生水资源配置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志敏;呼和浩特市再生水水质动态及滴灌堵塞效应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娜;再生水—土壤—蔬菜体系中Pb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洋;横岗片区再生水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范丽煈;模拟再生水管网水质变化、生物稳定性及生物膜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42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42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