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焦对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吸附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垃圾渗滤液 + 活性焦 ; 参考:《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2期
【摘要】:垃圾渗滤液经预处理后与城市污水混合进行生物处理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垃圾渗滤液中含大量难降解有机物,严重影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COD.因此,需强化垃圾渗滤液预处理过程,使其适用于生物处理.本研究采用活性焦吸附某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发现活性焦对垃圾渗滤液中COD、色度、恶臭、TOC、TN等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活性焦种类、投加量、p H和吸附时间均会影响吸附效果,最佳活性焦投加量为20 g·L~(-1),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吸附,渗滤液中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吸附过程的前1 h.活性焦吸附可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主要吸附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芳香族大分子有机物,其中,对溶解性有机物中疏水性有机酸组分的吸附效果最佳,使其出水适用于生物处理,从而保证污水处理厂COD可以稳定达标排放.
[Abstract]:Biological 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after pre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bu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 in landfill leachat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luent COD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etreatment process of landfill leachate and make it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treatment. In this study, activated coke was used to adsorb landfill leachate from a power plant. It was found that activated coke had a good treatment effect on COD, chroma and TOC TN in landfill leachat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kinds of active coke, the dosage of p H and the adsorption time will all affect the adsorption effect. The optimum dosage of active coke is 20 g / L ~ (-1) L ~ (-1), and the acid condition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adsorption. The removal of COD in leachat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irst hour of adsorption process.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landfill leachate can be improved by activated coke adsorption, which mainly adsorbs aromatic 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in landfill leachate, among which the adsorption effect of hydrophobic organic acids in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is the best. The effluent is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treatment so as to ensure that COD can be discharged stabl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5ZX07306-001)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No.BE2015622)~~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陆良,刘丹;准好氧填埋早期渗滤液特征浅析[J];四川环境;2004年03期
2 周北海,王琪,董路;垃圾填埋场构造对渗滤液成分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3 王军,罗亚田,张波兰,曾庆福;武汉流芳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氨吹脱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王昊,赵勇胜,韦庆;固体废弃物渗滤液组分动态变化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5 张晓星,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邹庐泉,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回灌对垃圾填埋初期渗滤液化学需氧量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4期
7 余以雄,罗亚田,查振林,汤红妍;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方法研究[J];辽宁化工;2004年10期
8 王斐,廖利,王松林;垃圾渗滤液的吸附净化实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9 薛丹丹;刘丹;李军;罗冬宁;;垃圾渗滤液输送管道结垢原因分析[J];四川环境;2008年06期
10 庞香蕊;黄启飞;汪群慧;王晓龙;金典;;准好氧填埋渗滤液中氮转化机理[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菲菲;段小丽;于云江;聂静;赵秀阁;王宗爽;;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对小鼠遗传毒性和血生化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秀艳;谢正苗;;集成工艺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3 马铮铮;梁文;;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技术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齐厚博;李继强;杜晓文;李薇;;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5 杨严;王建;;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试验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士莉;宋红萍;;负载型Mn/RE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电催化功效的影响[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8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9 于晓娟;黄群贤;庞会从;董静;;MAP沉淀-水解酸化-好氧生物法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程胜高;申锐莉;洪冰;;武汉市金口垃圾场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水质特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浩;准好氧填埋单元试验研究及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李晓霜;垃圾渗滤液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云;填埋场渗滤液导流系统的化学阻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侯韦竹;电氧化-絮凝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亭;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的高效脱氮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牛艺;两级A/O-MBR工艺处理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7 宋胶胶;生物质炭吸附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效应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8 揭恒;废旧轮胎加筋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7年
9 万晓丽;垃圾填埋场导排层渗滤液水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金云杰;生物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5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85268.html